《古今錄驗(yàn)》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獨(dú)易為嗽也。邪客于肺,則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dòng)肩背,喉鳴,甚者唾血。肺咳經(jīng)久不已,傳入大腸,其狀咳則遺糞。腎咳者,其狀引腰背,痛甚則咳涎。腎咳經(jīng)久不已,傳入膀胱,其狀咳則遺尿。肝咳者,其狀左脅痛,甚者不得轉(zhuǎn)側(cè)。肝咳經(jīng)久不已,傳入膽,其狀咳則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狀引心痛,喉中介介如鯁狀,甚者喉痹咽腫。心咳經(jīng)久不已,傳入小腸,其狀咳則失氣。脾咳者,其狀右脅痛,陰陰則引肩背,甚者不得動(dòng),動(dòng)便咳劇。脾咳經(jīng)久不已,則傳入胃,其狀咳即嘔,甚則長蟲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痛,不能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又非時(shí)有風(fēng)寒冷,人觸冒解脫,傷皮毛間,入腑臟為咳上氣,如此也。又非時(shí)忽然暴寒傷皮膚,中與肺合,則咳嗽上氣,或胸脅又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熱得非時(shí)之寒暴薄之,不得漸散,伏結(jié)深喜肺癰也。因咳服溫藥,咳尤劇,及壯熱吐濃血,汗出惡寒是也,天有非時(shí)寒者,急看四時(shí)方也。
又療咳嗽上氣,時(shí)時(shí)嘔白唾沫數(shù)十歲者方。
吳茱萸 五味子 大黃 桂心 甘草(炙) 細(xì)辛 人參 紫菀 款冬花各一兩 大戟竹茹各三分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亦療陰冷咳,至良。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蔥。(《深師》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深師》療諸咳,心中逆氣,氣欲絕。杏仁煎方。
杏仁(四兩去尖、皮,末) 豬膏(二斤) 白蜜(二升) 生姜汁(三升)
上四味,著銅器中,于微火上先煎姜汁,次納蜜膏令如餳,置器著地,乃納杏仁末,復(fù)令得一沸,煎成。服如棗大一丸含之,日三,不知,稍稍增之。
又療氣上迫滿,或氣不通,煩悶喘嘔。蘇子湯方。
蘇子(一升) 干姜(三兩) 半夏(四兩洗) 桂心 人參(各一兩) 橘皮 茯苓(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若虛熱,去干姜,用生姜六兩,加黃芩二兩。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等物。(并出第十八卷中)
《病源》咳嗽者,由肺感于寒,微者成咳嗽也。肺主氣,合于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臟與六腑為表里,皆稟氣于肺,以四時(shí)更王,五臟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時(shí)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證不同。五臟之咳者,乘秋則肺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聲,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先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乘春則肝先受之,肝咳之狀,咳則兩(一作左)脅下痛,甚則不可轉(zhuǎn)側(cè),兩 下滿;乘季夏則脾先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引于肩背,甚則不可以動(dòng),動(dòng)則咳;乘冬則腎先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逆,此五臟之咳也。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而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糞;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又有十種咳,一曰風(fēng)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終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注入于胃,從肺脈上氣,內(nèi)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硬滿,咳則引四肢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xù)續(xù)不止,下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引頸項(xiàng)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并臍中是也;九曰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診其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手陽明經(jīng)也,其脈浮則為陽實(shí),陽實(shí)者,病苦腹?jié)M,善喘咳,脈微大,為肝痹,咳引少腹,咳嗽脈浮大者生,沉小伏匿者死。
又云,脈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嘔,腹脹且泄,其脈弦弦欲絕者死;咳脫形發(fā)熱,脈小硬急者死;咳且羸瘦,絡(luò)脈大硬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脈大者死。(出第十四卷中)
《短劇》療咳嗽。紫菀七味湯方。
紫菀(半兩) 五味子(一兩) 桂心(二兩)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 干姜(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藥切,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KT面、腥膩。(《經(jīng)心錄》、《古今錄驗(yàn)》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紫菀飲 主咳嗽方。
紫菀 貝母 茯苓 杏仁(去皮、尖、兩仁者) 生姜(各三兩) 人參(二兩) 橘皮(一兩去脈)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里,更進(jìn)一服。忌蔥、蒜、面、酢。(張文仲處,《古今錄驗(yàn)》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yàn)》天門冬煎 療咳嗽方。
天門冬(六兩去心) 杏仁(三升去雙仁、皮、尖,碎) 椒(三升熬令汗出) 桂心 濃樸(炙) 杜仲 苦參(各三兩) 附子(六兩炮) 干姜(六兩) 烏頭(二枚炮) 人參(六兩)蜈蚣(一枚去頭、足,炙)
上十二味,別搗杏仁,其余者合搗下篩,以五斤膠飴和搗千杵。服如大棗一枚,日三.忌冷水、豬肉、生蔥、鯉魚。(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五嗽,一曰上氣嗽,二曰飲嗽,三曰燥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四滿丸方
干姜 桂心 躑躅花 芎 紫菀 芫花根皮(各二分) 人參 細(xì)辛 甘草(炙) 半夏(洗) 鬼督郵(各一分) 蜈蚣(一枚去頭、足,炙)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服如大豆五丸,米飲下,日三。不知加之至七八丸,服此丸無不瘥,方秘不傳。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又方:特生 石(一兩泥包,燒半日) 款冬花(一兩) 豉(三百枚搗千杵) 巴豆(十六枚去皮、心,熬,別搗如脂)
上四味,搗篩。蜜和服如大豆,米飲下二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忌野豬肉、蘆筍。(《古今錄驗(yàn)》療三十年咳,并出第十八卷中)
《備急》華佗五嗽丸方
皂莢(炙) 干姜 桂心
上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酒飲俱得,日三。忌蔥。(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yàn)》四滿丸 療五嗽,一為氣嗽,二為痹嗽,三為燥嗽,四為邪嗽,五為冷嗽,悉療之方。
蜈蚣(二枚炙) 芫花根(五分熬) 躑躅花(四分) 干姜 芎 桂心(各四分) 人參細(xì)辛(各二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為丸。一服,米飲下五丸,如大豆許,日三,稍加至十丸。忌生蔥、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深師》療新久咳嗽唾膿血,連年不瘥,晝夜肩息。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jié)四兩一方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日三,數(shù)用有效。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又療新久咳嗽。前胡丸方。
前胡(六分) 烏頭(炮二枚) 桔梗 干姜(各二分) 桂心(八分) 蜀椒(八分汗)
上六味,搗篩,蜜和如櫻桃大一丸。含化,稍稍咽之,日三。又療久咳,晝夜不得臥,咽中水雞聲欲死者,療之良。忌豬肉、冷水、生蔥。(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療新久咳嗽?疃宸。
款冬花 干姜(為末) 芫花根(熟熬為末各二兩) 五味子 紫菀(各三兩)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納芫花干姜末,加白蜜三升,合投湯中,令調(diào)于銅器中,微火煎,令如飴,可一升半。服棗核大含之,日三服,曾數(shù)用,甚良。忌蒜、面、腥、膩。(《深師》同,出第十八卷中)
《肘后》療卒咳嗽方
釜月下土(一分) 豉(七分熬)
上二味,熬,搗,蜜丸如梧子大。米飲服十四丸,曾用有驗(yàn)。
又方:飴糖(六分) 干姜(六分末) 豉(一兩)
上三味,先以水二升,煮豉三兩沸,去滓,納飴糖消后,納干姜末,分為三服。
又方:生姜汁 百部根汁
上二味,合煎。服二合。(并出第一卷中)
張文仲卒咳方
百部根(四兩)
上一味,酒一斗煮之,再宿火。溫服一升,日再服之,效。(《肘后》同)
又方:溫清酒(一升) 驢膏(一升)
上服之。亦療上氣。(并出第三卷中)
《備急》卒咳嗽方
芫花(二兩熬)
上一味,水二升,煮四沸,去滓,納白糖一斤。服如棗大,勿食咸酸物。亦療久咳。(《肘后》同)
又方:爐中取鉛屑(一分) 桂心(二兩) 皂莢(二兩去皮、子,炙)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人米飲下服十五丸,小兒五丸,日二服。忌生蔥。(《肘后》同,出第三卷中)
《深師》療卒咳逆,上氣肩息,晝夜不止欲絕。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jié)) 細(xì)辛(各二兩) 甘草(半兩炙)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及兩仁者,研,一本作杏仁)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秘方。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療暴熱咳。杏仁飲方。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炒,研) 柴胡(四兩) 紫蘇子(一升) 橘皮(一兩)
上四味,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服飲之不妨。(本方無紫蘇子、有干棗,出第十八卷中)
《延年》貝母煎。主暴熱咳方。
貝母(三兩) 紫菀 五味子 百部根 杏仁(去皮、尖、兩仁者,研)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和地黃汁三升、生麥門冬汁一升、白蜜五合、好酥二合、生姜汁一合,又先取地黃、麥門冬及湯汁,和煎減半,納酥、姜汁,攪不得停手,又減半,納蜜煎如稠糖。煎成,取如棗大含咽之,日三夜再服。忌海藻、菘菜、咸物。
(蔣孝璋處,出第五卷中)
《深師》療冷咳逆氣。干姜湯方。
干姜(四兩) 紫菀(一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雙仁,切) 麻黃(去節(jié)四兩) 桂心
上七味,切,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平體人加射干一兩,代干姜。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冷凍飲料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兩) 干姜(二兩) 白蜜(二升)
上三味,搗篩二味,納蜜中攪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服如棗核一枚,日三夜一,欲痢者多服。(《千金》主新久咳,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療冷嗽方
干姜(三兩末) 膠飴(一斤)
上二味,攪令和調(diào),蒸五升米下令熟。以棗大含化,稍稍咽之,日五夜三。(出第十八卷中)
《廣濟(jì)》療咽喉干燥咳嗽,語無聲音。桂心散方。
桂心(三兩) 杏仁(三兩去皮、尖、雙仁,熬,搗)
上二味,搗篩為散,以蜜和,綿裹如棗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蔥、油膩。
(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療暴中冷傷寒,鼻塞喘咳,喉中 塞,失音聲者方。
取芫花根(一虎口切,曝)
上一味,令病患以薦自縈,就里春芫花根,令飛揚(yáng)入其七孔中,當(dāng)眼淚出,口鼻皆羅剌(郎達(dá)切)。畢畢耳勿住,令芫花根盡則止,病必于此瘥。
又療忽暴咳,失聲,語不出。杏仁煎方。
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仁者,熬) 通草(四兩) 紫菀五味子(各三兩) 貝母(四兩) 桑白皮(五兩) 蜜(一升) 砂糖(一升) 生姜(汁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納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攪,微火上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稍稍加之。忌KT 面、炙肉等。(《千金》同)又通聲膏方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兩) 人參(二兩) 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者,熬)桂心 細(xì)辛 青竹皮 菖蒲 酪酥(各二兩) 棗膏(三升) 白蜜(一升) 姜汁(一升)
上十三味,細(xì)切,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納姜汁、棗膏,煎令調(diào)和。酒服如棗二枚。忌生菜、生蔥、羊肉、餳。(《千金》用蘇五升,棗膏、蜜各二升,余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病源》夫肺主氣,候皮毛,人有
運(yùn)動(dòng)勞役,其氣外泄,腠理則開,因乘風(fēng)取涼,冷氣卒傷于肺,即發(fā)成嗽,故為暴氣嗽,其狀嗽甚而少涎沫。(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療患?xì)馑,并下焦冷結(jié)方。(后四方同療,姚大夫別錄要方)紫菀 貝母 百部根 款冬花 五味子 半夏(洗各五分) 射干(十分) 芫花根皮(四分切,熬令焦) 干姜 橘皮(各四分) 杏仁(八分去皮、尖、雙仁者,熬) 蘇子(四分)白石英
上十四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羊肉、餳、諸生冷等物。
又方:干地黃 桂心 山茱萸五味子(各三兩) 茯苓(四兩) 蓯蓉 丹參 澤瀉 甘草(炙)鐘乳(研各二兩)
上十味搗篩,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增至三十丸。忌海藻、生蔥、醋物、菘菜、蕪荑。
又酒方
丹參 干地黃(各五兩) 芎 石斛 牛膝 黃 白術(shù) 蓯蓉(各四兩) 防風(fēng) 獨(dú)活
上十五味,切,以酒三斗浸七日。初服二合,日再,稍稍加之。忌食桃、李、雀肉、生蔥、豬肉、冷水、蕪荑。
又丸方
干地黃(四兩) 防風(fēng) 蓯蓉 澤瀉(各三兩) 山茱萸 丹參 五味子 茯神(各二兩一方作茯苓) 桂心(一兩半)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醋物、生蔥、蕪荑。(并出第十九卷中)
《延年》杏仁煎 主氣嗽方。
好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仁者,酥熬) 糖(一合) 蜜(五合) 酥(一合) 生姜汁(一合) 貝母(八合別篩末) 蘇子汁(一升以七小合蘇子研水和,濾取汁)
上七味,先搗杏仁如泥,納后六味藥,合煎如稠糖。取如棗大,含咽之,日三,但嗽發(fā),細(xì)細(xì)含之。忌豬肉。(蔣孝璋處)又療氣嗽煎方
貝母 紫菀 百部根(炙) 款冬花 甘草(炙各三兩) 桂心(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納后藥。
生地黃汁(三升) 生麥門冬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 白蜜(五合) 酥(五合)白糖(五合) 杏仁(三合去皮、尖、雙仁,熬,搗作膏)煎如糖。一服一匙,日三,稍加至三匙,嗽定則停。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KT醋又療氣嗽。杏仁煎方。
杏仁(五合去皮、尖,搗,研) 生姜汁(二合) 酥(一合) 蜜(三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研杏仁取汁,納銅鐺中,煎攪可減半,納姜汁煎如稀糖,納酥蜜煎令如稠糖。一服一匙,日三服,夜一服,稍加至兩匙。忌豬肉。
又杏仁煎 主氣嗽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者,研,濾取汁) 酥(三合) 白蜜(三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研濾杏仁,令味盡,納銅鐺中,煎可減半,納酥、蜜煎二十沸,納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攪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為度,大驗(yàn)。忌KT 、豬肉。(并出第五卷中)
《病源》呷咳者,猶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飲多者,咳則氣動(dòng)于痰,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擊,隨咳動(dòng)息,呀呷有聲,謂之呷咳,其與咳嗽大體雖同,至于投藥則應(yīng)加消痰破飲之物,以此為異耳。(出第十四卷中)
崔氏三十年以來呷咳,并療之方。
莨菪子(新者) 南青木香(真者) 熏黃(無石臭者)
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以羊脂涂青紙一張,以散藥著紙上,卷裹之。平旦空腹燒,裹頭令煙出,吸取十咽,日中時(shí)復(fù)吸十咽,日晚后吸十咽。七日內(nèi)禁生冷、醋滑。三日則瘥。
。ǔ龅诹碇校
《古今錄驗(yàn)》療呷咳,書墨丸方大神驗(yàn)。萬年縣令席君懿送。
書墨(二分) 甘遂(二分) 葶藶子(二分熬) 前胡(五分) 大黃(五分) 巴豆(二分去心、皮,熬)
上六味,搗篩為散,巴豆、葶藶別細(xì)研,蜜和丸如梧子。以白蜜粥清飲,旦空腹服三丸,人弱服二丸,則利水或吐,三日以后更一服,還如上法,不過三服愈。療三十年咳,如利不止者,以冷白飲止之。吐利止后,食禁生冷、醋滑、豬、魚、雞、面、油、酒、冷水、KT、蘆筍。此藥宜春夏服之,有毒之藥,寧從少起。(《廣濟(jì)》療瘕嗽上氣,喉中作水雞鳴,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療咳熏法細(xì)熟艾薄薄布紙上,廣四寸,復(fù)以石硫黃末薄布艾上,務(wù)令調(diào)勻,以荻一枝,如紙長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燒纏下去荻,其煙從荻孔中出,口吸取煙咽之,取吐止。明旦復(fù)熏之,昨日余者,后日復(fù)熏之,三日止,自然瘥。惟得食白糜,余皆禁之。(《古今錄驗(yàn)》同)又法熏黃(研令細(xì)一兩)以蠟蠟紙并上熏黃,令與蠟相入,調(diào)勻,卷之如前法。燒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為度。七日將息后,羊肉羹補(bǔ)之。
又法爛青布廣四寸上布艾,艾上又布青礬石末,礬上布少熏黃末,又布少鹽,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燒令著納燥罐中,以紙蒙頭作小孔,以口含取煙咽之,以吐為度。悶時(shí)復(fù)息,煙盡止,日一二用,三卷用不盡,瘥。三七日慎油膩。(并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療久咳不瘥熏法款冬花
上一味,每旦取如雞子許,用少許蜜拌花使?jié),納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瓷碗合鐺,碗底鉆一孔,孔內(nèi)插一小竹筒,無竹,葦亦得,其筒稍長作碗鐺相合,及插筒處,皆面 之,勿令漏煙氣。鐺下著炭火少時(shí),款冬煙自從筒中出,則口含筒吸取煙咽之。如覺心中少悶,須暫舉頭,即將指頭捻筒頭,勿使漏煙氣,吸煙使盡止。凡如是三日,一度為之,待至六日,則飽食羊肉 一頓,則永瘥。(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療咳 (呼合切,下同)煙法。
鐘乳(研) 白石英(研) 人參 丹參(研) 雄黃(各七分研) 水銀(二分研) 烏羊腎脂(一具) 凈紙(十張)
上八味,各搗篩為末,以水銀投藥裹細(xì)研,使入諸藥羊脂熬,取置紙中,令均平,使?jié)庖环,散藥令周遍,剪紙一張作三分,瘦弱婦人,五日用半寸熏。未服藥前齋五日,服藥后一百日忌五辛、酒肉。此一劑得療五十人,上氣悉皆愈。忌生血物。
又療咳,腹脹,氣上不得臥,身體水腫,長孫振熏法。
蠟紙一張熟艾薄布遍紙上 薰黃(末三分) 款冬花(末二分)
上三味,并遍布艾,上著一葦筒,卷之寸,別以繩系之,燒下頭 煙,咽之亦可,三十咽訖則瘥。 盡三劑,一百日斷鹽醋,日一,每 三寸,三日盡一劑。(出第十九卷中)
《深師》療咳方。
巴豆(炮,去殼,勿傷肉)白飲吞下,初日飲服二枚,二日三枚,良。忌野豬肉、蘆筍。(《千金》同)
又方:蜀椒(一合汗,去目) 杏仁(去皮、尖半合熬) 豉(半合) 款冬花(小半合)
上四味搗,蜜和為丸。晚間不食,含一丸如彈丸大,含一丸則知效驗(yàn)。十年者五六日知,良。(并出第十八卷中)
《短劇》療咳。生姜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兩) 紫菀(一兩) 半夏(二兩洗) 吳茱萸(一兩) 款冬花(半兩) 細(xì)辛(一兩)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心(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溫三服,
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菜、醋物、生蔥。(《古今錄驗(yàn)》同,出第一卷中)
《備急》療咳方
杏仁(半斤去尖、皮、兩仁者,熬) 紫菀(二兩)
上二味,先研杏仁取汁使盡,細(xì)切紫菀更煎,少濃去滓,納蜜使稠。細(xì)細(xì)飲之,立定。(出第三卷中)
崔氏療咳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熬) 蘇子(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煎) 蜜(五合煎令沫盡
上四味,先搗杏仁作脂訖,納諸藥和煎,攪調(diào)三四沸,藥成。含咽如棗大,日三四。
忌KT 面。(出第六卷中)
《延年》紫菀飲 主咳方。
紫菀(一兩半) 貝母(二兩) 人參(一兩) 橘皮(半兩) 生姜(一兩) 杏仁(一兩半去皮、尖、兩仁者,研)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五合,煮取八合,分三服,欲再服亦得。慎咸、醋、KT 面。(蔣孝璋處,出第五卷中)
《必效》療咳方
棗(一百二十顆去核) 豉(一百粒) 桃仁(一百二十顆去皮、尖、兩仁者,熬令色黃)
上三味,合搗為丸如棗大。含之,無不瘥。
又方:雞子白皮(十四枚熬令黃) 麻黃(三兩去節(jié))
上二味,搗成散。每服方寸匕,日二,食后飲下之。無所忌。
又方:麻黃(二兩去節(jié)) 紫菀(二兩) 貝母(三兩去心)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杏核。綿裹含,稍稍咽汁,盡更作,日四五度。
又方: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 豉(一百枚熬令干) 干棗(四十枚去核)
上三味,合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出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百部湯 療咳,晝夜不得眠,兩眼突出方。
百部(半兩) 生姜(半斤) 細(xì)辛(三兩) 貝母(三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兩去皮、尖、兩仁者) 紫菀(三兩) 桂心(二兩) 白術(shù)(二兩) 麻黃(六兩去節(jié)) 五味子(二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菜。(《千金》無杏仁、紫菀,余同)又療咳。吸散方。
細(xì)辛 紫菀 天雄(炮) 石膏 款冬花 鐘乳(各二分)
上六味,搗篩作散,如大豆七聚。以小竹筒吸服,日二。不得食生魚、醬、醋、生菜,但食糜七日,咳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亦小益,勿大多,甚良。忌生菜、冷水、豬肉。(《千金》同)又療咳。麻黃五味子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五味子(五合) 甘草(二兩炙) 半夏(二兩洗) 干姜(五合)細(xì)辛(二兩) 桂心(六兩) 杏仁(三兩去皮、尖、兩仁者)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溫五服,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菜、生蔥。
又療咳。羊肺湯。太醫(yī)史脫方。
款冬花(一兩) 紫菀 干姜 細(xì)辛(各一兩)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 五味子(半斤)白前 食茱萸(各半兩) 羊肺(一枚細(xì)切)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合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三合,日三。禁食鹽、KT 、生菜、海
《病源》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久咳嗽是連滯歲月,經(jīng)久不瘥者也。凡五臟皆有咳嗽,不已則各傳其腑,諸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寒氣聚于胃而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變面浮腫,氣逆故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師》療五臟咳積年,劇則上氣不得臥,喉中如有物,醫(yī)所不療。五愈丸方。
桂心 細(xì)辛 干姜 白前 甘草(炙各三分) 蜀椒(汗) 代赭 通草 款冬花 芫花(熬各一分) 伏龍肝 紫菀 牡蠣(各二分熬)
上十三味,搗篩,以飴糖和之,搗令調(diào)和。如棗核一丸含之,稍稍咽其汁盡,復(fù)含,令胸中熱為候。不知,以意加之。其久病重者,晝夜二十余丸,若一歲咳者,一月愈,十歲咳者,百日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又療三十年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兩) 干姜(三兩末之)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納姜末,加蜜一升合煎之如糜。一服如半棗,日三。不知加之。一方不用干姜,取芫花汁蜜和煎令可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
又療三十年咳,氣奔上欲死,醫(yī)所不療。海藻丸。褚仲堪方。
海藻(三分) 麥門冬(五分去心) 昆布 干姜 細(xì)辛 文蛤 桂心 蜀椒(汗各二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服如杏仁許,夜臥一丸,著舌上,稍稍咽汁盡,更著一丸。忌生蔥、生菜等。
又療三十年咳嗽上氣,短氣久冷,五臟客熱,四肢煩疼,食飽則劇,時(shí)有發(fā),甚不能行步,夜不得臥,多夢。香豉丸。
香豉(四分熬) 杏仁(二分去尖、皮、兩仁,熬) 紫菀(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八分炙) 干姜(二分) 細(xì)辛(三分) 吳茱萸(二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增之,能含嚼咽汁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又療三十年上氣咳嗽。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六分) 桂心(四分) 紫菀(六分) 杏仁(四分去尖、皮、兩仁,熬) 附子(二兩炮) 藜蘆(四分) 干姜(六分) 甘草(七分炙) 細(xì)辛(六分) 防風(fēng)(八分) 芫花(六分熬) 蜀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稍加,日三服。忌生蔥、辛、咸、醋、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菜、貍?cè)獾。(一方十四味,此方忌酢,恐有茯苓)又療三十年咳逆上氣,咽喉如水雞鳴,或唾膿血,師藥不能療者方。
香豉(三升熬) 蜀椒(一升汗) 干姜(一斤) 豬肪(三斤)
上三味,搗篩,納肪中,以水五升,合豉等物熟煎。每以二合服之,大效。
又療三十年咳嗽。七星散方。
蜀椒(汗) 桑根白皮 芫花根皮 款冬花 紫菀 代赭 細(xì)辛 伏龍肝(各一兩)
上八味,搗為散,取作七星聚,聚如扁豆大。以竹筒口當(dāng)藥上,一一吸咽之,令藥入腹中。先食訖,即服藥,日三服。后三日不瘥,復(fù)作七聚,以一臠肉炙令熟,以轉(zhuǎn)展藥聚上,令藥悉在炙肉中,仰臥, 咀炙肉汁,令藥力歆歆,皆毒螫咽中,藥力盡,吞肉,前后所療皆不至,食肉便愈。若不愈,復(fù)作如初法,必愈乃止。羊牛鹿肉皆可用,勿用豬肉。忌生菜。(《千金》、《延年》不用椒與芫花根,余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療三十年咳嗽方
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復(fù)秤知斤兩,次納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禁一切雜食。
又療三十年咳方
紫菀(二兩) 款冬花(三兩)
上二味,為散。先食飲服一錢匕,日三,七日愈。(張文仲、《古今錄驗(yàn)》、《深師》又療三十年咳方
百部根(三斤)
上一味,搗取汁,煎之如飴。以溫粥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渡顜煛贩,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有驗(yàn)。
又療久咳不瘥方
兔矢(四十九枚) 胡桐律(一分) 砂(三分)
上三味,搗篩,蜜和為丸。服如梧子三丸,令吐冷物盡則瘥。(并出第十八卷中)
《延年》療久咳不瘥方
豬腎(一具去脂膜) 椒(二十八顆開口者)
上二味,取腎一顆,上作十四孔,取椒納孔中,兩腎總著二十八顆了,以水緩煮令熟,割破細(xì)切,啖之令盡,有驗(yàn)。(張文仲處,出第五卷中)
崔氏療積年咳,喉中啞聲方。
芫花根白皮(六分切,熬令焦黑) 貝母(十二分) 款冬花(六分) 百部根(八分切,熬)杏仁(十分去尖、皮,熬) 皂莢(四分去皮、子,炙) 五味子(六分) 蜈蚣(半枚炙) 桑白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再服,加至十五丸,煮棗汁送之。(出第六卷中)
《必效》療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方。
紫菀(一大兩) 杏仁(四十九枚去兩仁、尖、皮,熬) 酥(一大合) 蜜(一大合)
上四味,紫菀及杏仁各別搗,先煮酥、蜜,攪令和,納紫菀、杏仁研,破塊煎十余沸,藥成,出瓷器中。每日空腹服一彈丸,細(xì)細(xì)含咽之。忌酒、面及豬肉等。凌空道士得此方傳,效不復(fù)可言。
又方: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牙出,焙干,炒令黃黑色) 酥(一雞子許) 大棗(七枚)
上三味,鐺中煎令酥盡,取棗去皮食之,日二。
又方:生姜(五兩) 餳(半大升)
上二味,取姜刮去皮如 子切之。置餳中,微火煎姜使熟,食使盡則瘥。段侍御用之極效。
又方:款冬花
上一味,和蜜,火燒。含取煙咽之,三數(shù)度則瘥。
又方:取莨菪子三指撮,吞唾咽之,日五六度,光祿李丞自服之,極神效。(并出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療人三十年寒冷咳逆上氣。麻黃湯方。
麻黃(八分去節(jié)) 蜀椒(四分汗) 細(xì)辛(三分) 本(二分)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兩仁者,碎)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忌生菜。
又許明療人久咳欲死方
取濃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克令如鋸,長尺余,納喉中。頻出入,當(dāng)吐膿血?jiǎng)t愈。
又香豉丸 療上氣,三十年咳氣,久寒冷痹,脾中客熱變?yōu)槔浞健?/div>
食茱萸(一兩) 甘草(一兩) 香豉(二十枚) 細(xì)辛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熬各一兩) 紫菀(二兩)
上六味,搗篩為末,別搗杏仁如膏,乃納末攪令勻,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
不知,增之至五丸,暮臥時(shí)含十丸,著咽喉中咽之。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集驗(yàn)》療久患?xì)馑,發(fā)時(shí)奔喘,坐臥不得,并喉里呀聲氣欲絕方。
麻黃(去節(jié))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碎) 紫菀(各三兩) 柴胡 橘皮(各四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一劑不瘥,頻兩三劑,從來用甚驗(yàn)。(張文仲同,出第四卷中)
《備急》療久咳奔喘,坐臥不得,并喉里呀聲氣絕方。
麻黃(去節(jié)) 干蘇葉 橘皮(各三兩) 柴胡(四兩) 杏仁(四兩去尖、皮、兩仁者,碎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兩劑必瘥,甚效。(張文仲同,出第三卷中)
《病源》肺主于氣,候于皮毛,氣虛為微寒客于皮毛,傷于肺,氣不足,則成咳嗽。夫氣得溫則宜和,得寒則痞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并聚于肺間,不得宣發(fā),故令咳而短氣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師》療傷中咳嗽短氣,腸中痛,流飲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熱邪癖,五內(nèi)不調(diào)。肉蓯蓉湯方。
肉蓯蓉(五兩) 干地黃(四兩) 大棗(二十枚擘) 烏頭(一兩炮) 甘草(炙) 桂心紫菀 五味子(各二兩) 生姜 石膏(碎,綿裹)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分為七服,日四夜三。一方用大棗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忌海藻、生蔥、菘菜、蕪荑、豬肉、冷水。
又療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脅滿,不能食,面色萎黃。貝母飲方。
貝母 石膏(綿裹,碎) 桂心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各二兩)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兩仁者) 生姜(五兩) 半夏(五兩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蔥、餳等。
又療咳而不利,胸中痞而短氣,心中時(shí)悸,四肢不欲動(dòng),手足煩,不欲食,肩背痛,時(shí)惡寒。海藻湯方。
海藻(四兩) 茯苓(六兩) 半夏(五合洗) 五味子(五合) 細(xì)辛(二兩)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兩仁者)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醋物。(一方有生姜一兩,《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錄驗(yàn)》五味子湯 療逆氣咳嗽,胸膈中寒熱,短氣不足方。
五味子(一兩) 前胡(三兩) 紫菀 甘草(炙) 桂心 生姜(各二兩) 棗(三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絞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三。忌生蔥、海藻、菘菜。(《廣濟(jì)方》用橘皮,不用茱萸)又胡椒理中丸 療咳嗽逆氣,不能
飲食,短氣方。
胡椒 蓽茇 干姜 款冬花 甘草(炙) 橘皮 高良姜 細(xì)辛(各四兩) 白術(shù)(五兩)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菜、海藻、菘菜又瀉肺湯 療咳逆短氣方。
人參(三分) 生姜(四分) 半夏(五分洗) 甘草(四分炙) 橘皮(十二分) 竹葉(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方亦療霍亂。忌羊肉、餳、海藻、菘菜又療咳嗽,及短氣脅痛。姜椒湯方。
生姜 椒(去目、汗各一兩)
上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并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九種氣咳嗽欲死,百病方。
干姜(二分) 半夏(洗) 細(xì)辛 紫菀 吳茱萸 芫花 茯苓 甘遂 防葵 甘草(炙)人參 烏頭(炮) 大黃 葶藶子(熬) 巴豆(去皮、心,熬) 濃樸(炙) 杏仁(去皮、尖、兩仁者,熬各一分) 五味子 遠(yuǎn)志(去心) 枳實(shí)(炙) 皂角(去皮、子,炙) 當(dāng)歸 桂心前胡 菖蒲 大戟 蜀椒(各半分) 白薇(三分)
上二十八味,搗,合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以知為度。不知,增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物、野豬肉、蘆筍。(一方無巴豆,有 蟲半分?址,出第十八卷中)
《病源》咳逆者,是咳嗽而氣逆上也。氣為陽,流行腑臟,宣發(fā)腠理,而氣,肺之所主也?炔∮煞翁摳形⒑,寒搏于氣,氣不得宣胃,逆聚還肺,肺則脹滿,氣逆不下,故為咳逆。其狀咳而胸滿氣逆,膊背痛,汗出,尻陰股膝 足皆痛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bǔ)養(yǎng)宣導(dǎo),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dǎo)引法》云,先以鼻納氣,乃閉口咳,還復(fù)以鼻納氣,咳則愈。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脹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fù)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臟,津潤六腑。又云,還向反望側(cè)望,不息七通。療咳逆胸中病,寒熱。(出第十四卷中)
《深師》療咳嗽短氣不得息,發(fā)熱,胸苦滿,不得飲食。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二兩) 桂心 甘草(炙) 細(xì)辛(各一兩) 干姜(三兩) 紫菀(二兩一方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麻黃(二兩去節(ji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無干姜,生姜亦得。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蔥。(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竹皮湯 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兩) 紫菀(二兩) 飴糖(一斤) 生地黃(汁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蕪荑。(《深師》同)又療大逆上氣,喉咽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方。
麥門冬(二升去心) 半夏(一升洗) 人參 甘草(各二兩炙) 粳米(三合) 大棗(十四枚)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服半升,日三夜一。忌羊肉、餳、海藻、菘菜。(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療厥逆,臟氣有余,寒氣虛勞,憂氣驚氣,其人善悸,胸中或寒,上下無常,多悲傷,流四肢,臍四邊,常有核,游腫,大便不利。游氣湯方。
濃樸(四兩炙) 人參 甘草(炙) 牡蠣(各二兩熬) 茯苓(四兩) 桂心 半夏(各一兩洗) 梔子(四枚) 生姜(八兩) 黃芩(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服七合,日三夜再服。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良驗(yàn)。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醋物等。
又療咳逆上氣丸方
干姜(四兩) 桂心 款冬花(各一兩) 附子(四枚炮) 五味子(二兩) 巴豆(六十枚老者三十枚,去皮、心,熬)
上六味,先搗上五味下篩,別搗巴豆如膏,納藥末,以蜜和丸如麻子。以一丸著牙上咀,常暮臥時(shí)服亦可,日三服。忌生蔥、豬肉、蘆筍。
又小胡椒丸 療寒冷咳逆,胸中有冷,咽中如有物狀,吐之不出方。
胡椒(五分) 干姜(六分) 款冬花(三分)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飲服三丸,日再服,以知為度。禁如前法。(并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問曰,咳病有十,何謂也?師曰,有風(fēng)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問曰,十咳之證,何以為異?師曰,欲語因咳,言不得終,謂之風(fēng)咳;飲冷食寒,因之而咳,謂之寒咳;心下堅(jiān)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支咳;咳引脅下痛,謂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咳而涎出,續(xù)續(xù)不止,下引少腹,謂之脾咳;咳引頸項(xiàng)而唾涎沫,謂之肺咳;咳則耳無所聞,引腰并臍中,謂之腎咳;咳而引頭痛,口苦,謂之膽咳;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夫風(fēng)咳者下之,寒咳、支咳、肝咳,灸足太沖,心咳灸刺手神門,脾咳灸足太白,肺咳灸手太泉,腎咳灸足太溪,膽咳灸足陽陵泉,厥陰咳灸手太陵。留飲咳者,其人咳不得臥,引項(xiàng)上痛,咳者時(shí)如小兒螈 狀。夫久咳為水咳而時(shí)發(fā)熱,脈在九菽(一云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shí)所致也,當(dāng)吐之?燃移涿}弦,欲行吐藥,當(dāng)相人強(qiáng)弱無熱,乃可吐耳。(通按∶太泉疑太淵)又咳家,其人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不能臥坐者,陰不受邪故也。
又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與十棗湯方。
芫花 甘遂 大戟(并熬等分)
上三味,搗下篩,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絞去滓,納藥末。強(qiáng)人取重一錢,羸人半錢匕,頓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益藥半錢,下后自補(bǔ)養(yǎng)。(《古今錄驗(yàn)》同,此方仲景《傷寒論》方)又咳而引脅下痛者,亦十棗湯主之。(用前方)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極飲過度所致也。其脈沉者,不可發(fā)汗。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療,實(shí)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也,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土氣汗出而咳,屬飲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出則厥逆冷。
又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xì)辛 桂心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納諸藥,煮得三升,去滓,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黃;若食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六片破;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尖、皮、兩仁者,熬。芫花不主利,麻黃止喘,今語反之,疑非仲景意加減。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羊肉、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青龍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而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shí)復(fù)冒者?膳c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等湯主之,治其氣沖方。
茯苓(四兩) 桂心(一兩)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以《千金》校之,亦脫此方,今于仲景方錄附之)沖氣則抵,而反更咳胸滿者,與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心,加干姜、細(xì)辛以治其咳滿方。
茯苓(四兩) 甘草(炙) 干姜 細(xì)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醋等物。
咳滿即止,而復(fù)更渴,沖氣復(fù)發(fā)者,以細(xì)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dāng)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dāng)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納半夏以去其水方。
茯苓(四兩) 甘草(炙) 干姜 細(xì)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水去嘔則止,其人形腫,可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麻黃,乃納杏仁也。若逆而納麻黃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方。
茯苓(四兩)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尖、皮、兩仁者)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若面熱如醉狀者,此為胃中熱,上沖熏其面令熱,加大黃利之方。
細(xì)辛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茯苓(四兩) 五味子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大黃(三兩蒸)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餳、醋、羊肉。(并出第十八卷中)
《病源》久咳嗽上氣者,是肺氣虛極,風(fēng)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瘥則胸背痛,面腫,甚則唾膿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師》療肺氣不足,咳逆唾膿血,咽喉悶塞,胸滿上氣,不能飲食,臥則短氣。補(bǔ)肺湯方。
款冬花(三兩) 桂心(二兩) 鐘乳(二兩) 干姜(二兩) 白石英(二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五味子(三兩) 粳米(五合) 桑白皮根(一斤) 大棗(一百枚擘)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桑白皮、棗令熟,去滓,納藥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忌生蔥等。(《千金》同)又療咳逆上氣,時(shí)時(shí)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莢丸方。
長大皂莢(一挺去皮、子,炙)
上一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一丸,日三夜一,以大棗膏和湯下之。(《千金》、《經(jīng)心錄》、《延年》同,此本仲景《傷寒論》方,一名棗膏丸)又療咳逆上氣,吐膿或吐血,胸滿痛不能食。補(bǔ)肺湯方。
黃 (一法五兩) 桂心 干地黃 茯苓 濃樸 干姜 紫菀 橘皮 當(dāng)歸 五味子 遠(yuǎn)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甘草(炙) 鐘乳 白石英(各二兩) 桑白皮根 人參(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十八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蔥、醋物。(《千金》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錄驗(yàn)》療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腥膿血。四味石鐘乳散方。
鐘乳(碎,研) 白 石(煉) 款冬花 桂心(各一分)
上四味搗,合下篩。以筒吸之如大豆許一匕聚,先食,日三,不知稍增之,數(shù)試有驗(yàn)。
當(dāng)作七聚遂吸之。忌生蔥。(《千金》、《集驗(yàn)》同,出第十九卷中)
《必效》療上氣唾膿血方
灸兩乳下黑白際各一百壯,良。(《千金》同)
《病源》咳嗽膿血者,損肺傷心故也。肺主氣,心主血,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傷于陰脈則有血,血與氣相隨而行,咳嗽極甚,傷血?jiǎng)託猓愠擞诜,以津液相搏,蘊(yùn)結(jié)成膿,故咳嗽而有膿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廣濟(jì)》療瘕 吐膿損肺方。
人參(二分) 瓜蒂(三分) 杜蘅(五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平旦空腹以熱湯服方寸匕,當(dāng)吐痰水惡汁一二升。吐已,復(fù)煮白粥食淡水未盡,停三日,更進(jìn)一服。忌生冷、油膩、豬、魚。(《肘后》、《古今錄驗(yàn)》用杜蘅三分、人參一分,服一錢匕,出第二卷中)
《深師》療咳逆唾膿血。雞子湯方。
雞子(一枚) 甘草(二分炙) 甘遂(一分) 大黃(二分) 黃芩(二分)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雞子攪令調(diào)。盡飲之,良。忌海藻、菘菜又療傷肺唾血方
茅根
上一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絞取汁飲之。主熱渴。(出第四卷中)
《刪繁》療肺偏損、胸中應(yīng)肺偏痛,唾血?dú)饪?疃ㄉ⒎健?/div>
款冬花 當(dāng)歸(各六分) 桂心 芎 五味子 附子(炮各七分) 細(xì)辛 貝母(各四分) 干姜 干地黃(各八分) 白術(shù) 甘草(炙) 杏仁(去尖、皮各五分) 紫菀(三分)
上十四味,搗篩為散。清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生蔥、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豬肉、蕪荑。(出第五卷中)
《千金》百部丸 主諸咳不得氣息,唾膿血方。
百部根(二兩) 升麻(半兩) 桂心 五味子 甘草(炙) 紫菀 干姜(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以知為度。忌生蔥、海藻、菘菜等物。
又療肺傷,咳唾膿血,腸澀背氣不欲食,惡風(fēng),目暗 ,足膝脛寒湯方。
干地黃(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 (切一升) 白膠(五兩) 桂心(二尺)人參紫菀(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生姜(五兩) 飴糖(一升) 大麻仁(一升) 大麥(三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麥,濾取一斗,去滓,納藥煎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又療肺病咳嗽膿血,及唾涕血出不止方。
好酥(五十斤)
上三遍煉,停凝,當(dāng)出醍醐。服一合,日三,以瘥止。
又方:三遍煉酥如雞子黃,適寒溫。灌鼻中,日二夜一。
又療咳嗽喘息、喉中如有物,唾血方。
杏仁(二升去尖、皮、兩仁者) 豬脂(二合) 糖(一升) 生姜汁(二升) 蜜(一升)
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黃黑,出以紙拭令凈,搗如膏,合煎五物,令可丸。服如杏核,日夜六七,漸加之。(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錄驗(yàn)》瀉肺湯 療肺中膿咳唾血,氣急不安臥方。
芎 麻黃(去節(jié)) 細(xì)辛 椒(去目、閉口,汗) 當(dāng)歸(各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微汗或吐膿血。忌生菜。(一方有生姜一兩)又羊肺湯 療咳晝夜無閑,息氣欲絕,肺傷唾血方。
鐘乳(五兩) 牡蠣(熬) 桂心(六兩) 射干 桃仁(去尖、皮) 貝母 橘皮 百部根五味子(各三兩) 生姜(六兩) 白石英 半夏(洗各五兩) 款冬花 甘草(炙) 濃樸(炙各二兩) 羊肺(一具)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二斗三升,煮羊肺,取一斗,去肺,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出第十九卷中)
《病源》久咳嗽膿血者,肺感于寒,微則成咳嗽,咳嗽極甚,傷于經(jīng)絡(luò),血液蘊(yùn)結(jié),故有膿血,氣血俱傷,故連滯積久,其血黯瘀與膿相雜而出也。(出第十四卷中)
《廣濟(jì)》療積年咳嗽膿血方。
莨菪(二升) 大棗(一百顆青州者)
上二味,以水三大升,取馬糞燒火煎熟之,候令汁盡取棗,早晨服一枚,日中一枚,日暮一枚,不覺漸加,口干胸?zé)釀t以為度,不吐不利。忌并如前法。
又療咳經(jīng)年不瘥,氣喘欲絕,傷肺見血方。
桑白皮(切五合) 白羊肺(一具切) 芍藥(十分) 款冬花(六分) 茯苓(十一分) 貝母(十二分) 麥門冬(六分) 杏仁(六分去尖、皮,熬為脂) 升麻(十二分) 生地黃汁(一升)黃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杏仁脂、地黃汁、蜜等,微火上煎如魚眼沸,攪勿停手,取二升二合煎成,凈綿夾布濾。每食后含一合,日夜三四度,老小以意減之,微暖含之佳。忌生冷、油、醋、面、魚、KT 、蕪荑。(并出第二卷中)
《深師》療咳逆,氣喘不息,不得眠,唾血嘔血,短氣連年?疃ㄍ璺。
款冬花(十八分) 紫菀(十二分) 杏仁(八分去尖、皮、兩仁者,熬) 香豉(十分熬)心干地黃(各三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如彈丸。含稍稍咽汁,日四夜再,神良。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鯉魚。(出第十八卷中)
《近效》療久咳兼唾血方。
白前(三兩) 桑白皮 桔梗(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頓服,若重者十?dāng)?shù)劑。忌豬肉、海藻、菘菜。(李子劍方)
《廣濟(jì)》療肺熱咳嗽,涕唾多粘。甘草飲子方。
甘草(六分炙) 款冬花(七分) 豉心(一合) 生麥門冬(八分去心) 蔥白(一握) 檳榔(十顆合子,碎) 桔梗(六分) 地黃汁(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絞去滓,下地黃汁,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jìn)一服,不利。忌生菜、熱面、炙肉、海藻、菘菜、魚、KT 、粘食、豬肉、蕪荑。(出第二卷中)《延年》紫蘇飲 療咳嗽短氣,唾涕稠,喘乏,風(fēng)虛損,煩發(fā)無時(shí)者,宜服此方。
紫蘇 貝母(各二兩) 紫菀(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棗(五枚擘) 葶藶子(一兩熬令黃,別搗)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四服,每服如人行七里。禁豬、魚、肉、KT、海藻、菘菜。(出第五卷中)
許仁則論,咳嗽病有數(shù)種,有熱嗽,有冷嗽,有肺氣嗽,有飲氣嗽。熱嗽者,年少力壯,體氣充滿,將息傷熱,積熱所成,故致熱嗽,此但食飲取冷,兼以藥壓之自歇。冷嗽者,年衰力弱,體氣虛微,如復(fù)寢食傷冷,故成冷嗽,此亦但將息以溫,兼進(jìn)溫藥則當(dāng)平復(fù)。肺氣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熱,后因飲食將息傷熱,則常嗽不斷,積年累歲,肺氣衰便成氣嗽,此嗽不早療,遂成肺痿,若此將成,多不救矣。飲氣嗽者,由所飲之物,停澄在胸,水氣上沖,沖入于肺,肺得此氣,便成嗽,久而不除,漸成水氣,若作此病,亦難療之。熱嗽之狀,更無其余,但遇于熱便發(fā)此者,宜合生地黃等七味湯服之方。
生地黃(一升切) 生姜(二合切) 桑白皮根(切一升) 射干(切二升) 干葛(切六合) 紫蘇(三合) 竹瀝(一升)
上藥細(xì)切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竹瀝攪調(diào)。每食后良久則服之,分一劑作四服。若覺可則重合服之,病輕者三數(shù)劑則瘥。忌蕪荑。
又依前生地黃等七味飲,雖得暫瘥,于后還發(fā),宜合紫菀等十味丸方。
紫菀(五分) 桑白皮(六合) 射干(四兩) 百部根(五兩) 麻黃(二兩去節(jié)) 干葛(五兩) 地骨皮 升麻(各四兩) 干地黃(六兩) 芒硝(六兩)
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竹瀝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蕪荑。
又冷嗽之狀,但遇諸冷,此疾便發(fā),有如此者,宜合大棗等七味湯主之方。
大干棗(三十枚擘) 桂心(四兩) 杏仁(一百枚去尖、皮、兩仁,研) 細(xì)辛(五兩) 吳茱萸 當(dāng)歸(各三兩)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溫分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服一劑覺得力,至三四劑亦佳,隔三四日服一劑。此湯原欠一味。忌生蔥、生菜。
又依前大干棗湯服之雖可,未能斷其根,遇冷便發(fā),宜合當(dāng)歸等十味丸服之方。
當(dāng)歸(切) 細(xì)辛 甘草(炙各五兩) 桂心 吳茱萸 人參(各三兩) 蜀椒(三合汗) 橘皮干姜(各四兩) 桑白皮(八兩)
上藥搗篩,蜜和丸。煮干棗飲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服此丸經(jīng)三五日覺熱,每服藥后,良久吃三數(shù)口,粥食壓之。豈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又肺氣嗽經(jīng)久將成肺痿,其狀不限四時(shí)冷熱,晝夜嗽常不斷,唾白如雪,細(xì)沫稠粘,喘息氣上,乍寒乍熱,發(fā)作有時(shí),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時(shí)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顏色青白毛聳,此亦成蒸。有此狀者,宜合白前等七味湯服之,兼有麻黃等十味丸、桑白皮等十味煎。
又肺氣嗽經(jīng)久有成肺癰者,其狀與前肺痿不多異,但唾悉成膿,出無多少,有此病者,于白前湯中加半夏五兩,黃 三兩,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于麻黃丸中加黃 五兩,苦參六兩,芍藥三兩,于桑白皮煎中加黃 切三升,共桑白皮、地骨皮同煎,又加水三升同煎,忌羊肉、餳。
白前湯方
白前(三兩) 桑白皮(三兩) 生地黃(一升) 茯苓(五兩) 地骨皮(四兩)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生姜(六兩)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加竹瀝五合。分溫四服,食后服之,晝?nèi)挂?覺得力,重合服五六劑佳,隔三日服一劑。忌醋、蕪荑。
又依前白前等七味湯雖服覺可。根本未除,宜合麻黃等十味丸服之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白前(二兩) 桑白皮(六兩) 射干(四兩) 白薇(三兩) 百部根(五兩) 干地黃(六兩) 地骨皮(五兩) 橘皮(三兩)
上藥搗篩,蜜和丸。煮桑白皮飲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稍加至十五丸,丸如梧子大。本欠一味,忌蕪荑。
又凡病在胸膈上者,宜飽滿而在夜,肺既居上,此是病在上,已晝,服丸,夜無憑準(zhǔn),宜合桑白皮汁等十味煎,每夜含咽之方。
桑白皮(切一升) 地骨皮(切三升)二味用水七升熟煎,取三升汁,去滓,澄清。
生地黃汁(五升) 生麥門冬(汁二升) 生姜(汁一升) 竹瀝(三升) 生葛根汁(三升)白蜜(一升) 牛酥(三合) 大棗膏(一升)
上八味,先于微火上取生地黃汁以下、生葛汁以上,和煎減半,則納桑白皮等二物汁和煎之,三分減一,則納酥、蜜、棗膏攪之,勿停手,得如稠飴狀,煎成訖,置別器中。服之,每夜欲臥時(shí),取一胡桃大含之,細(xì)細(xì)咽汁,稍加至雞子大,欲晝?nèi)臻g丸服亦得。忌蕪荑。
又飲氣嗽,經(jīng)久不已,漸成水病,其狀亦不限四時(shí),晝夜嗽不斷,遇諸動(dòng)嗽物,便致困劇,甚者乃至雙眼突出,氣即欲斷,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飲,涎 沫,無復(fù)窮限,氣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腫不得平眠,有如此者,宜合細(xì)辛等八味湯、葶藶子十五味丸服之方。
細(xì)辛 半夏(洗) 桂心 桑白皮(各五兩) 干姜 當(dāng)歸(各四兩) 芒硝(六兩) 杏仁(六合去尖、兩仁者,研)
上藥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當(dāng)?shù)每炖,好將息,?jīng)三四日,合丸服之。忌生蔥、生菜、羊肉、餳。
丸方
葶藶子(六合熬) 細(xì)辛 五味子(各五兩) 干姜 當(dāng)歸(各四兩) 桂心 人參 丁香大黃 商陸根(各三兩) 橘皮(四兩) 桑白皮(六兩) 皂莢肉(二兩炙) 大腹檳榔(二十枚)麻
上藥搗篩,蜜和丸。煮桑白皮飲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如梧子大。若利則減,秘則加,以大便通滑為度,時(shí)時(shí)得鴨溏亦佳。忌生蔥、生菜。
又依前細(xì)辛等八味湯、葶藶子等十五味丸,不覺可,漸成水病,余一如前況,更加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宜合大干棗三味丸服之方。
大棗(六十枚擘,去核) 葶藶子(一升熬) 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者,熬)
上藥合搗,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著,細(xì)細(xì)下蜜作丸。依前以桑白皮飲下之,初服七八丸,日再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為度,病重者時(shí)令鴨溏佳。亦有以前三味煮湯服之又依前大棗等三味丸服,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藥力微弱,且停服大棗丸,合巴豆丸五味細(xì)細(xì)服之,蕩滌宿病方。
巴豆(仁二十枚熬,去心、皮) 杏仁(一百顆去尖、皮、兩仁者,熬) 牽牛子(五合熬) 葶藶子(六合熬) 大棗(六十枚擘,去核)
上藥合搗,一如前大棗丸法。還以桑白皮飲下之,服三四丸,日再服。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diào)為候,病甚時(shí)時(shí)取鴨溏亦佳。忌蘆筍、野豬肉。(吳升同,出下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