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芝麻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
【拼音名】Yě Zhī Mɑ
【別名】續(xù)斷(《江蘇植物名錄》),白花菜(《東北藥植志》),白花野芝麻(《黑龍江中藥》),糯米飯草、吸吸草(《浙江民間草藥》),包團(tuán)草、泡花草(《貴州民間藥物》),野油麻(《湖南藥物志》),土蠶子(《常用中草藥配方》)。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野芝麻的花或全草。5~6月采花或全草,陰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55厘米。莖直立,單一,具4棱,被粗毛。葉對(duì)生,心臟卵形,長3~9厘米,寬1~5.5厘米,先端長尾尖,基部心形,有時(shí)近截形,邊緣具粗牙齒,兩面有伏毛;葉柄長6~50毫米。輪傘花序生于上部葉腋間;苞片線形,長1.8~5毫米,具毛;花萼5裂,裂片錐形或針形,比萼筒稍長或長近1倍;花冠白色,長20~30毫米,2唇,有長毛,上唇呈兜狀向下彎曲,下唇3裂,下垂;雄蕊4,2強(qiáng),花絲有茸毛,花藥黑紫色;子房4深裂,花柱著生子房底,柱頭2裂。小堅(jiān)果三角狀,暗褐色,長約3毫米。花期5~6月。果期6~7月。 本植物的根(野芝麻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于林緣、林間空地、灌木叢間,或溪邊、山腳下、路旁草叢中。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河北、山西、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化學(xué)成份】葉含粘液質(zhì)、鞣質(zhì)、揮發(fā)油、抗壞血酸0.56%、胡蘿卜素15毫克%、皂甙;êS酮甙等成分;黃酮甙中有異槲皮甙、山柰酚-3-葡萄糖甙、槲皮黃甙1.07%、山柰酚-3-雙糖甙、野芝麻甙、蕓香甙;其他還有膽堿、粘液質(zhì)、揮發(fā)油0.05%、皂甙、抗壞血酸0.72%、組胺酪胺、焦性兒茶酚鞣質(zhì)5.2%、綠原酸、咖啡酸等。另據(jù)報(bào)道,金株含水蘇堿2.01%。
【藥理作用】野芝麻提取物可使動(dòng)脈及子宮收縮,可用于子宮出血。該植物含強(qiáng)溶血作用的皂甙,但不在花中。小鼠口服從野芝麻分離出來的黃酮,能抑制可卡因產(chǎn)生的興奮作用。
【性味】《浙江民間草藥》:味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治肺熱咳血,血淋,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兒虛熱,跌打損傷,腫毒。 ①《東北藥植志》:花,治白帶及月經(jīng)困難。 ②《黑龍江中藥》:花,清血止血,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月經(jīng)前后腹痛。 ③《浙江民間草藥》:梗,花,止咳血,清肺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鮮者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附方】 ①治咯血咳嗽:吸吸草五錢至一兩,鹿銜草五錢。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子宮頸炎,小便不利,月經(jīng)不調(diào):野芝麻五錢。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③治小兒虛熱:野芝麻三錢,地骨皮三錢,石斛四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④治血淋:野芝麻炒后研末,每服三錢,熱米酒沖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⑤治閃挫扭傷:土蠶子鮮全草四兩,鮮佩蘭四兩,鮮梔子葉四兩。共搗爛外敷。(《常用中草藥配方》) ⑥治骨折:包團(tuán)草、鐵線草,接骨丹、接筋藤各等量,搗爛炒熱包傷處。(《貴州草藥》) ⑦治腫毒,毒蟲咬傷;野芝麻、山萵苣、萱草,共搗爛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c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