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子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Yǎn Zǐ Cài
【別名】牙齒草、牙拾草(《滇南本草》),水案板(《分類草藥性》),鴨吃草(《種子植物名稱》),金梳子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水板凳、彈木葉、扎水板(《四川中藥志》),案板芽、水黃連(《陜西中草藥》),檀木葉(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的全草。3~4月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匐莖;莖細(xì)長,近直立,直徑約1毫米。浮生葉略帶革質(zhì),披針形或披針狀卵形,長4~13厘米,寬2~3厘米,全緣,先端鈍或尖銳,基部近圓形;葉柄長6~11厘米;托葉尖銳,長2~5厘米。穗狀花序長2~5厘米,著生于長3.5~8.5厘米的花莖上;花被4片,綠色,鑷合狀排列;雄蕊4,無柄,花藥向外開裂;雌蕊4,無柄,分離,1室。小核果斜倒卵形,長3.5毫米,寬2.5毫米,側(cè)面略扁平,背面半月形,腹面近圓形,具3個龍骨脊,頂端近扁平,不成喙。花期6~7月。 本植物的嫩根(釘耙七)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于靜水池沼中。我國各地都有分布。
【藥理作用】水案板是一種有效驅(qū)蛔藥,曾用小鼠灌胃測定其半數(shù)致死量,服藥量達(dá)12.5克/公斤/日(相當(dāng)于目前最大量16倍)皆未見死亡,故其毒性很低。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②《貴陽民間藥草》:甘微澀,寒,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涼,味微苦,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止血,消腫,驅(qū)蛔。治痢疾,黃疸,淋病,帶下。血崩,痔血,蛔蟲病,瘡瘍紅腫。 ①《滇南本草》:止赤白痢,大腸下血,婦人紅崩,漏下惡血。 ②《分類草藥性》:治火眼,女子白帶,經(jīng)水不調(diào),并治臌脹,癢子。 ③《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止血,治痔瘡出血。 ④《四川中藥志》:消氣臌脹,療黃疸,瘰疬,痔瘡,并治小兒螬氣腹痛。 ⑤《陜西中草藥》:清熱明目,滲濕利水,通淋鎮(zhèn)痛。治急性結(jié)膜炎,牙痛,黃疸,瘡癤癰腫。 ⑥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治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錢同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黃疸。貉圩硬艘粌桑ㄉ逅畠(nèi)服。 ③治熱淋:眼子菜二兩(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 ④治腸風(fēng)下血(內(nèi)痔出血):眼子菜一兩,紅椿根皮五錢,槐角五錢。裝入豬直腸中燉吃。 ⑤治常流鼻血:跟子菜一兩,綠殼鴨蛋二個,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 ⑥治火眼:新鮮眼子菜葉數(shù)張,貼于眼皮上,干后即換。(②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⑦治瘡癤:眼子菜鮮葉適量,攙爛外敷。(《陜西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用于驅(qū)蛔:取水案板全草曬干研粉,6~8歲小兒取15克加開水調(diào)成糊狀頓服;或以15克藥粉加水150毫升,煮沸半小時,連渣頓服。兩法共治89例,排蟲率為48.3%。藥量減少則療效下降,即使增加治療天數(shù),療效亦無明顯提高。用藥期間,部分小兒訴輕度腹痛,但多數(shù)于數(shù)小時后自行消失;少數(shù)患兒服藥后有1~2次稀便,余無其他副作用。
【備注】此外,尚有小葉眼子菜的全草,在四川亦同等人藥.植株各部均較上種為小,沉在水中的葉線形,長6厘米;浮在水面的葉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5~3厘米,寬4~10毫米;ㄇo長1厘米;穗狀花序長0.5~1厘米;果實(shí)長1.5毫米,背面的龍骨脊呈雞冠狀,頂端花柱部分星喙?fàn)睢;ㄆ?~6月。分布東北、華東及長江流域各地。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