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血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 1.出自《唐本草》。 2.《嶺表錄異》:野葛,毒草也,俗呼胡蔓草,誤食之,則用羊血漿解之。
【拼音名】Yánɡ Xuè
【英文名】Goat or Sheep Blood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血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羊時取血;將鮮血置于平底器皿內(nèi)曬干,切成小塊,或?qū)⒀嗳胙蚰c中用細繩扎成3-4cm長的小節(jié),曬干。
【原形態(tài)】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zhì)中空,表面有環(huán)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yǎng)的家畜。基體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nèi)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nèi)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qū)為多。
【性狀】性狀鑒別,干燥羊血成塊狀,黑褐色或深紫色,稍有光澤,體輕;氣腥。
【化學成份】山羊或綿羊的血,主要成分(除含水約4/5外)為多種蛋白質(zhì)。此外,尚含少量脂類(包括磷脂phosphatide和膽甾醇cholesyerol)、葡萄糖(glucose)及無機鹽等,蛋白質(zhì)主要是血紅蛋白(hemoglobin),其次是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血清球蛋白(serum globulin)和少量纖維蛋白(fibrinogen)。羊血豆腐(羊血凝塊)的組成,每100g約含水分82g、蛋白質(zhì)16.4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0.1g。血清含鐵傳遞蛋白(transferrin)B、C、D、E、胎蛋白(fetoprotein)。
【藥理作用】從羊血中分離出一種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于700的物質(zhì),對植物和人有促進生長和代謝的作用。羊血可以用來制取超氧化物岐化酶(SOD),SOD的藥理作用見牛血和豬血。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補血;止血;散瘀解毒。主婦女血虛中風;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產(chǎn)后血暈;吐血;衄血;便血;痔血;尿血;筋骨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鮮用,熱飲或煮食,30-50g;干血;烊沖,每次6-9g,每日15-30g。外用:適量,涂敷。
【注意】《綱目》:服地黃、何首烏諸補藥者忌之。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女人中風,血虛悶,產(chǎn)后血運、悶欲絕者,生飲一升。 2.《醫(yī)學入門》:治卒驚悸;九竅出血,取新熱血飲。 3.《綱目》:治產(chǎn)后血攻,下胎衣。 4.《隨息居飲食譜》:生飲止諸血,解諸毒。熟食但止血,患腸風痔血者宜之。 5.《本草經(jīng)疏》:女人以血為主,血熱則生風,血虛則悶絕。羊血咸平,能補血、涼血,故主女人血虛中風,及產(chǎn)后血悶欲絕也。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