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血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Yánɡ Xuè
【來源】為?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血。
【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羊肉條。
【化學成份】 主要成分(除含水約4/5外)為多種蛋白質(zhì)。此外,尚含少量脂類(包括磷脂和膽甾醇)、葡萄糖及無機鹽等。蛋白質(zhì)主要是血紅蛋白,其次是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和少量纖維蛋白。 羊血豆腐(羊血凝塊)的組成,每100克約含水分82克、蛋白質(zhì)16.4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0.1克。
【性味】《綱目》:咸,平,無毒。
【功能主治】 止血,祛瘀。治吐血,衄血,腸風痔血,婦女崩漏,產(chǎn)后血暈,外傷出血,跌打損傷。 ①《唐本草》:主女人中風,血虛悶,產(chǎn)后血運、悶欲絕者,生飲一升。 ②《醫(yī)學入門》:治卒驚悸;九竅出血,取新熱血飲。 ③《綱目》:治產(chǎn)后血攻,下胎衣。 ④《隨息居飲食譜》:生飲止諸血,解諸毒。熟食但止血,患腸風痔血者宜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以鮮血飲之。
【附方】 ①治吐血、衄血,積日不止:新羊血,熱飲一、二小盞。(《圣惠方》) ②治大便下血:羊血煮熟,拌醋食最效。(《便民食療》) ③治產(chǎn)后余血攻心,或下血不止,心悶,面青,身冷,氣欲絕:新羊血一盞,飲之三兩服。(《梅師集驗方》) ④治外傷出血:羊血炭十份,血余炭十份,黃芩粉兩份。制法:將新鮮羊血放置12小時后,取其血塊放入鍋內(nèi),用火炒至膏狀,再另扣上一鍋作蓋,在兩鍋周邊用黃泥封嚴,于上鍋底貼一張白紙,用火煅至白紙呈黃色為度,待鍋涼后取炭壓成細末;然后加入血余炭和黃芩細末,混勻。用法:敷藥后,馬上用紗布塊敷蓋加壓止血,三分鐘后再包扎。小傷口上藥一次即可。(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