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葡萄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Yě Pú Tɑo Gēn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秋葡萄或刺葡萄的根。9~10月采收。
【原形態(tài)】 ①秋葡萄 落葉藤本,莖粗壯;幼枝帶紫紅色,具羊毛狀細(xì)毛及黑褐色腺狀剛毛;冬芽卵形,先端鈍圓。葉互生,卵圓形,長10~20厘米,寬幾相等。先端具不明顯的3淺裂,基部深心形,邊緣有淺鋸齒,齒端具刺,上面暗綠色,沿脈有稀毛或無毛,下面密生灰色或灰褐色絨毛,脈上并有腺毛;葉柄長5~8厘米,亦密生細(xì)絨毛及腺狀剛毛。圓錐花序,與葉對生,較葉為長;萼5裂;花瓣5:雄蕊5,花絲著生于花盤基部;子房上位,2室,花柱短,圓錐形。漿果黑色,直徑約1厘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長于低的山坡及溝谷兩旁濕潤處,常蔓延在灌木上。分布河南、陜西、湖北、貴州、四川、江蘇等地。 ②刺葡萄,又名:千斤藤、山葡萄。 落葉藤本。枝條粗壯,黃褐色,無毛,老枝外皮成長片剝落,淡褐色,幼枝密生粗壯銳刺;刺直立或尖端彎曲,長3~4毫米。單葉互生,葉片堅紙質(zhì),闊卵形至卵狀圓形,長9~12厘米,寬7~11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有時具不明顯的3淺裂,基部心形,邊緣的鋸齒微波狀,齒端突出,側(cè)脈直達(dá)葉齒,上面綠色,有光亮,下面黃綠色,有時具白霜,葉脈隆起;葉柄長6~12厘米,疏生刺狀突起。圓錐花序與葉對生,長10~15厘米;花萼5裂;花瓣5,頂端連合;雄蕊5,與花瓣對生;花盤與子房分離,子房上位,2室,各含胚珠2,花柱較短。漿果球形,成熟后藍(lán)紫色,直徑約15毫米。種子直徑約5毫米,淡紅褐色;ㄆ5~7月。果期8~10月。 生長于山坡或山溝兩旁灌木叢中。分布河南、浙江、江西、江蘇、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安徽、云南等地。
【性味】《重慶草藥》:味甘,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行血,消積。治吐血,腹脹癥積,筋骨傷痛,痔瘡,遺精,白濁。 ①《分類草藥性》:治痔瘡,遺精白濁。 ⑧《重慶草藥》:行血,活血,消積。治吐血,消腫脹。也用于跌打藥酒中。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兩。
【附方】 ①治用腦過度吐血:野葡萄根四兩。熬水兌白糖服。(《重慶草藥》) ②治胸腹脹滿成硬塊:野葡萄根半斤。燉殺口肉服。(《重慶草藥》) ③治筋骨傷痛:刺葡萄鮮根四兩,水煎兌酒沖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刺葡萄二兩,鉤藤根三錢,鮮大活血一兩,鮮五味子根一兩,鮮三月泡(懸鉤子、山莓)一兩,鮮百兩金一兩,娃兒藤根五錢。用肉湯燉服。急性者用豬腳。(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