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肝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Yánɡ Gān
【來源】為?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肝臟。
【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羊肉條。
【化學(xué)成份】每100克約含水分68克,蛋白質(zhì)18.5克,脂肪7.2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1.4克,鈣9毫克,磷414毫克,鐵6.6毫克,硫胺素0.42毫克,尼克酸3.57毫克,抗壞血酸18.9毫克,維生素A29900國際單位。
【性味】 甘苦,涼。 ①《唐本草》:性冷。 ②《綱目》:苦,寒,無毒。 ③《隨息居飲食諾》:甘,涼。
【歸經(jīng)】《原機啟微》:入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益血,補肝,明日。治血虛萎黃羸瘦,肝虛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翳。 ①《藥性論》:青羊肝服之明目。 ②《千金·食治》:補肝,明目。 ③《唐本草》:療肝風(fēng)虛熱。目赤暗無所見,生食子肝七枚。 ④《現(xiàn)代實用中藥》:適用于萎黃病,婦人產(chǎn)后貧血,肺結(jié)核,小兒衰弱及維生紊A缺乏之眼。嵫邸⒁姑さ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虛勞:羊肝(細切)一具,羊脊膂肉(細切)一條,陳曲末三兩,枸杞根五兩(切)。先以水一斗二升,煮枸杞根取汁九升,去滓,重煎令沸,次入肝、肉、曲末,并蔥,豉汁調(diào)和,漸漸煎如稠糖,分作三服,空腹旦、午、夜臥食之。(《圣濟總錄》羊肝方) ②治目赤熱痛,如隔紗觳,看物不分明,宜補肝益精:青羊肝一具。細切,水洗,以五味、醬、醋食之。(《食醫(yī)心鏡》) ③治不能遠視:羊肝一具(去膜細切),蔥子一勺(炒為末),水煮熟,去滓,入米煮粥食。(《多能鄙事》) ④治目瞳散大昏耗,視物乏力,因有熱而益甚者:羊肝一具。切片曬干(冬日可用慢火焙干),軋細,用豬膽汁和為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錢,開水送下,日再服。(《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羊肝豬膽丸) ⑤治目暗,黃昏不見物:青羊肝,切,淡醋食之,煮亦佳。(《梅師集驗方》) ⑥治小兒雀目,至晚忽不見物:羊肝一具,不見水,以皮硝揉去血。竹刀剖開,入谷精草一撮,砂鍋蒸熟,任食。(《經(jīng)驗廣集》羊肝散) ⑦治青盲內(nèi)障:白羊子肝一具,黃連一兩,熟地黃二兩。同搗,丸梧子大。食遠茶服七十丸,日三服。(劉禹錫《傳信方》) ⑧治冷勞久不差,食少泄痢:羊肝一具(去脂膜,切片),白礬三兩(燒令汁盡)。以釅醋三升,煮羊肝令爛,入砂盆內(nèi)研。后入白礬,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下十丸,漸加至三十丸。(《圣惠方》羊肝丸)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