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茵陳蒿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Yīn Chén Hāo
【別名】因塵(《吳普本草》),馬先(《廣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論》),茵陳(《本草經(jīng)集注》),因陳蒿(《本草拾遺》),綿茵陳(《本經(jīng)逢原》),絨蒿、細葉青蒿(《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臭蒿、安呂草(《江蘇植藥志》),婆婆蒿(《山東中藥》),野蘭蒿(《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幼嫩莖葉。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去凈泥土,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莖直立,木質(zhì)化,表面有縱條紋,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細柔毛。營養(yǎng)枝上的葉,葉柄長約1.5厘米,葉片2~3回羽狀裂或掌狀裂,小裂片線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絹毛;花枝上的葉無柄,羽狀全裂,裂片呈線形或毛管狀,基部抱莖,綠色,無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密集成圓錐狀;總苞球形,苞片3~4層,光滑,外層小,卵圓形,內(nèi)層橢圓形,背部中央綠色,邊緣膜質(zhì);花雜性,淡紫色,均為管狀花;雌花長約1毫米,雌蕊1枚,柱頭2裂,叉狀;兩性花略長,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縮呈倒卵狀,雄蕊5枚,聚藥,先端尖尾狀,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頭頭狀,不分裂。瘦果長圓形,無毛;ㄆ9~10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礫地。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主產(chǎn)陜西、山西、安徽。此外,山東、江蘇、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肅、福建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6~10厘米,多彎曲或已折斷;分枝細,基部較粗,直徑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見明顯的縱紋。完整的葉多有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分裂成線狀。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以質(zhì)嫩、綿軟、灰綠色、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 茵陳蒿含具利膽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屬香豆精, 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含率因季節(jié)而異,開花期最高,達1.98%,以及綠原酸和咖啡酸。全草含精油約0.27%;果穗中精油較多,含率達1%。其成分有:β-蒎烯,茵陳炔酮,茵陳烯酮,茵陳炔,茵陳素。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硬脂酸,棕櫚酸,油酸,亞油酸,花生酸,褐煤酸。灰分中含氯化鉀。種子中也含蒿屬香豆精及氯化鉀。 黃蒿含蒿屬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節(jié)而異,花蕾中有0.5%,花頭和種子中有2%;開花期全草有0.46%,開花前的花頭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屬香豆精而含綠原酸。全草含精油約0.6%,以開花期含率最高,約達0.95%。其成分有:側(cè)柏醇,正丁醛,糠醛,甲庚酮,葛縷酮,1,8-桉葉素,側(cè)柏酮,乙酸牻牛兒酯,畢澄茄烯,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冰草烯等。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肉豆蔻酸5.1%,棕櫚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亞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19.81%。又含另一利膽成分4-羥基苯乙酮。還含膽堿,水楊酸,壬二酸,石竹烯環(huán)氧化物等。根含β-谷甾醇及草酸等。
【藥理作用】 ①利膽作用 茵陳煎劑、茵陳梔子煎劑、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進大白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夠明顯,茵陳煎劑對正常人的膽囊收縮(X線檢查)只表現(xiàn)輕度縮小,容積改變不顯著。茵陳的水浸液及精制濃縮浸液(去除及未去除揮發(fā)油的兩種)對急性膽囊插管及慢性膽囊瘺管犬均有明顯利膽作用,推測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質(zhì),而揮發(fā)袖的作用則可疑或較弱;但也有報道,從南京茵陳中分離出的揮發(fā)油,對豚鼠有利膽作用。從茵陳及黃蒿的花蕾中分離出的6,7-二甲氧基香豆精,十二指腸給藥,均可使麻醉大白鼠、總膽管插管及慢性膽囊瘺犬的膽汁分泌增加。從茵陳幼苗中提出的綠原酸(水溶性有機酸)對總膽管插管的大白鼠,靜脈注射后約半小時即出現(xiàn)利膽作用,其對數(shù)劑量與膽汁分泌增加百分率成直線關(guān)系,綠原酸的水解物咖啡酸亦有利膽作用。茵陳蒿湯及茵陳浸膏,可使結(jié)扎輸膽管之家兔的血膽紅素降低(因手術(shù)所致肝細胞變性的影響僅為次要)。 ②對實驗性肝炎的影響 茵陳蒿湯、茵陳蒿及梔子大黃煎劑均能降低小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陳的水浸液及精制濃縮浸液,對四氯化硪中毒性肝炎的犬其利膽作用較對正常犬顯著,茵陳煎劑及茵陳揮發(fā)油對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血清轉(zhuǎn)氨酶無影響,但后者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對病毒性肝炎之小白鼠無改善其死亡率及肝細胞病變的作用。茵陳蒿湯煎劑對家兔有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 ③解熱及抗微生物作用 茵陳蒿湯、蒿陳浸劑對家兔人工發(fā)熱有解熱作用。茵陳及其同屬植物Artemisia tridentata及A.nova的揮發(fā)油,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牛型及人型結(jié)核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陳揮發(fā)油在試管內(nèi)能抑制皮膚病原性真菌的生長,其抗真菌有效成分為茵陳炔酮。茵陳能麻痹蚯蚓以及人、豬的蛔蟲。黃蒿1:10對ECHO11病毒有抑制作用,在感染同時及感染后給藥僅表現(xiàn)延緩?fù)S谩?br>④降壓作用 茵陳的水浸劑及精制浸液均有降壓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靜脈注射及十二指腸給藥對大鼠、貓、兔、犬均表現(xiàn)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可能系通過中樞以及內(nèi)臟血管擴張而致;對離體心室纖顫兔心冠脈流量明顯增加,并使其恢復(fù)節(jié)律收縮;貓、兔心電圖觀察。可出現(xiàn)一過性房室傳導(dǎo)阻滯及室內(nèi)傳導(dǎo)阻滯。 ⑤利尿作用 茵陳的水浸液、精制濃縮浸液以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對犬均表現(xiàn)利尿作用;茵陳揮發(fā)油對中毒性肝炎之家兔能使尿量增加,尿色由黃變清。 ⑥其他作用 茵陳水煎劑3克/公斤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給藥2~3周后可使血清膽甾醇及β-脂蛋白下降,β/γ比率較對照組低,但C/P值卻比對照組高,對主動脈弓的病變及內(nèi)臟脂肪沉著均表現(xiàn)保護作用。茵陳水煎劑在試管內(nèi)有抗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對接種艾氏腹水癌的小白鼠,僅初期有效。茵陳同屬植物Artemisia caerulescens L.油的乳劑,可使小白鼠出現(xiàn)癲癇樣發(fā)作,其作用部位在大腦皮層。四川茵陳水浸液對犬在位腸管與兔離體腸管均有抑制作用,而濟南茵陳的浸劑、煎劑及酒精浸出液,對離體兔腸卻略有興奮作用。茵陳浸液對未孕家兔及產(chǎn)后豚鼠的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呼吸困難,一般在5小時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數(shù)致死量為7.246克/公斤。
【炮制】 過篩,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根,碾碎,再過羅去凈泥屑。
【性味】 苦辛,涼。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歸經(jīng)】 入肝、脾、膀胱經(jīng)。 ①張元素:入足太陽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足陽明、太陰、太陽三經(jīng)。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配梔子、大黃治陽黃;配附子、干姜治陰黃。 ①《本經(jīng)》: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jié)黃疸。 ②《別錄》:治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③《本草拾遺》:通關(guān)節(jié),去滯熱,傷寒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痛,瘴瘧,女人癥瘕,并內(nèi)損乏絕。 ⑤《本草蒙筌》:行滯,止痛,寬膈,化痰。 ⑥《醫(yī)學(xué)入門》:消遍身瘡疥。 ⑦《醫(yī)林纂要》:堅腎,燥脾濕,去郁,解熱。 ⑧《本草再新》:瀉火,平肝,化痰,止咳發(fā)汗,利濕,消腫,療瘡火諸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注意】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fā)黃忌服。 ①《本草經(jīng)疏》:蓄血發(fā)黃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熱甚發(fā)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附方】 ①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fā)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②治發(fā)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二兩,附子一個作八片,干姜(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圣濟總錄》茵陳湯) ④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綱目》) ⑤治感冒,黃疸,漆瘡:茵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⑥治遍身風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⑦治風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一兩,荷葉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冷蜜水調(diào)下,食后服。(《圣濟總錄》茵陳蒿散) ⑧治疬瘍風。ò矗捍瞬∈巧砩铣霈F(xiàn)斑塊,白色成片):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⑨大熱黃疸。用茵陳切細煮湯服。生食亦可,亦治傷寒頭痛、風熱癢瘧,利小便。此方名茵陳羹。 ⑩風疾攣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 ⑾遍身典疸,用茵陳蒿一把,同生姜一塊搗爛,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⑿眼熱紅腫。用茵陳蒿、車前子等分,煎湯,以細茶調(diào)服數(shù)次。
【各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檗皮湯,治燥熱也;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xùn)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②《本草經(jīng)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jié),黃疸,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嗪茉餄癯裏,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jié)之要藥也。 ③《本草正》: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guān)節(jié),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干澀,再加涼潤,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尤其所宜。 ④《本草述鉤元》:茵陳,發(fā)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黃證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濕固蒸熱,熱亦聚濕,皆從中土之濕毒以為本,所以茵陳皆宜。海藏謂隨陽黃陰黃皆用之。又云內(nèi)傷變黃,只用理中、建中,茵陳不必用。試思人身濕熱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勞、酒食違宜,勞役過度,傷其中氣,以累元氣,致脾陰大損,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勝數(shù)。第有因如是之損傷以病黃疸者,亦有損傷而不能調(diào)養(yǎng)以成虛勞者,虛勞雖亦有發(fā)黃,實則區(qū)以別矣。海藏所云不必用,當是此類。至于黃證,小便赤澀為濕熱盛,惟小便清白定屬虛,投以茵陳,反為虛虛。然則小便不利及赤澀者,乃濕兼熱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腎,自微而甚,皆茵陳之對治。至于內(nèi)傷,原屬虛證,果至標急,則雖虛而舍本以治標。又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濕熱愈增者,則有不可拘于久病調(diào)補之例。更有勞役傷氣巳甚,復(fù)因口食冷物或雨,體脆感其氣,致寒濕相合以發(fā)黃者,此種投姜、附、術(shù)、蔻,不得不藉茵陳以化濕,所謂陰黃也?傊,茲物之投于外感之陽黃陰黃皆宜,于內(nèi)傷之濕熱亦宜,惟于內(nèi)傷之寒濕合者不宜。蓋內(nèi)傷寒濕,為陽氣不足之所化,宜投術(shù)、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⑤《本草正義》: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速。蕩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jié)駸狃W,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并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nèi)有蘊熱,故能發(fā)見黃色,則以入于溫經(jīng)隊中而掃蕩之,即仲景茵陳附子之法。惟女勞疸一癥,則瘀滯痹著,非僅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礬石之峻利者,為刮垢磨光之治,而無取于茵陳也。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傳染性肝炎 ㈠煎劑:茵陳蒿每次1~1.5兩,水煎服,每日3次,小兒酌減。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32例,服藥后能迅速退熱.對黃疸消失和肝腫縮小亦有明顯的效果。療程平均7天。服藥期間未發(fā)現(xiàn)副作用。治愈后亦無復(fù)發(fā)現(xiàn)象。㈡糖漿:茵陳2兩,甘草1兩,紅棗25枚,加水煎至160毫升,再加糖漿40毫升混合。1~3歲12毫升,3~5歲15毫升,5~10歲30毫升,均日服3次。治療14例(其中黃疸型13例),觀察結(jié)果:體溫恢復(fù)正常平均3天,食欲轉(zhuǎn)佳平均4.2天,黃疸消失平均7.6天,肝功能轉(zhuǎn)為正常平均10.5天,肝臟縮小平均10天。㈢5%茵陳注射液:用作經(jīng)絡(luò)注射,每穴成人0.5毫升,小兒0.3毫升。取穴:第一組肝熱穴(在背部5、6胸椎棘突間旁開5分,雙側(cè)),肝炎點(下肢外踝上3寸;雙側(cè)),右期門。第二組:肝俞(雙),中都(雙),右章門。兩組交替,每日1次。10~45天為一療程,兩個療程間停藥3~5天,一般2~3療程。操作時首先在經(jīng)穴周圍尋找陽性反應(yīng)物,如觸到結(jié)節(jié)、條索或敏感壓痛,或肌膚隆起凹陷,則為注射點。一般注射1~5次后陽性反應(yīng)物消失時,再按穴位注射。或開始即無反應(yīng)物時,則按穴位注射。操作時要求:選擇陽性反應(yīng)物或經(jīng)穴要準;進針快,推藥快,撞針快。注射時進針5~8分(期門或章門宜斜刺,不可過深,以免損傷內(nèi)臟或造成氣胸)。療效:治療急性黃疸型46例,臨床治愈45例,好轉(zhuǎn)1例;急性無黃疸型12例,臨床治愈10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1例;遷延性肝炎4例,臨床治愈2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1例;慢性肝炎3例,臨床治愈1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1例。 ②內(nèi)服茵陳棗湯引起心律紊亂及阿-斯氏綜合病征 在應(yīng)用茵陳棗湯(茵陳2兩,棗18枚,水煎早晚分服)治療傳染性肝炎過程中,曾有2例女性成人患者分別在服藥后1和4天發(fā)生心律紊亂及阿-斯氏綜合征的嚴重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頭暈,心悸,發(fā)紺,脈細弱、漸至捫不到,心跳加速,節(jié)律紊亂,出冷汗,抽搐,人事不省,心跳呼吸一度停止。均經(jīng)及時搶救始脫險。
【備注】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黃蒿(又名:濱蒿、北茵陳)、小白蒿等的幼苗,在東北等地作茵陳蒿使用。勁直蒿的幼苗在西藏地區(qū)作茵陳蒿使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