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蕪荑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Wú Yí
【別名】殿蓎(《本經(jīng)》),無夷(《爾雅》郭璞注),蕪荑仁(《千金方》),山榆子(《千金·食治》),山榆仁(《本草拾遺》),白蕪荑(《圣惠方》),大果榆糊(《藥材學(xué)》)。
【來源】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實(shí)的加工品。
【原形態(tài)】 大果榆,又名:無姑(《爾雅》),山粉榆(《說文》),山榆(《廣雅》),姑榆(《爾雅》郭璞注),迸榆、黃榆、扁榆、毛榆、柳榆。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狀,高15~30米。大枝斜向,開展,小枝淡黃褐色或帶淡紅褐色,有粗毛,枝上常有發(fā)達(dá)的木栓質(zhì)翅。葉互生;葉柄長2~6毫米,密生短柔毛;葉片闊倒卵形,長5~9厘米,寬4~5厘米,先端突尖,基部狹,兩邊不對(duì)稱或淺心形,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兩面粗糙,有粗毛。花5~9朵簇生,先葉開放;花大,長達(dá)15毫米,兩性,花被4~5裂,綠色;雄蕊與花被片同數(shù),花藥大,帶黃玫瑰色;雌蕊1,綠色,柱頭2裂。翅果大形,倒卵形成近卵形,長2.5~3.5厘米,寬2~3厘米,全部有毛,有短柄。種子位于翅果中部。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地、山麓及巖石地。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等地。主產(chǎn)山西、河北。東北各地亦產(chǎn)。
【制法】夏季當(dāng)大果榆的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下,曬干,搓去膜翅,取出種子。將種子55斤浸入水中,待發(fā)酵后,加入家榆樹皮面10斤,紅土30斤,菊花末5斤,加適量溫開水混合均勻,如糊狀,放板上攤平約四分厚,切約2寸方塊曬干,即為成品。亦可在農(nóng)歷4~5月采實(shí)取仁。用種子60%、異葉敗醬20%,家榆樹皮10%,灶心土10%,混合制成扁平方形,置于日光下曬干即成。
【性狀】呈方塊狀,表面褐黃色,有多數(shù)小孔.體輕質(zhì)松脆。斷面黃黑色,易成鱗片狀剝離。氣特臭,味微酸澀。
【藥理作用】 ①驅(qū)蟲作用 蕪荑醇浸提取物在體外對(duì)豬蛔蟲、蚯蚓、螞蝗皆有顯著治蟲效力;以乙醚提取的揮發(fā)油,予兔口服1克/公斤未見毒性。用于感染肺吸蟲的貓,口服10%蕪荑煎液24毫升/公斤/日,未見治療效果,且有一貓?jiān)诏煶探Y(jié)束后五天死亡,可能是量大中毒所致。 ②抗真菌作用 蕪荑浸液(1:2)在試管內(nèi)對(duì)堇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2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 苦辛,溫。 ①《本經(jīng)》:味辛,平。 ②《藥性論》:味苦辛。 ③《海藥本草》:味辛,溫,無毒。
【歸經(jīng)】 入脾、胃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jīng)。 ②《玉楸藥解》:入厥陰肝經(jīng)。 ③《要藥分劑》:入脾、胃二經(jīng)。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殺蟲,消積。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瀉、冷痢,疥癬,惡瘡。 ①《本經(jīng)》:主五內(nèi)邪氣,散皮膚骨節(jié)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 ②《別錄》:逐寸白,散腸中嗢嗢喘息。 ③《藥性論》:能主積冷氣,心腹癥痛,除肌膚節(jié)中風(fēng)淫淫如蟲行。 ④孟詵:治熱瘡,搗和豬脂涂。又和白蜜治濕癬。和沙牛酪療一切瘡。長食治五痔。 ⑤《食療本草》:散腹中氣痛。又和馬酪可治癬。又殺中惡蟲毒。 ⑥《海藥本草》: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治婦人子宮風(fēng)虛,孩子疳瀉。 ⑦《日華子本草》:治腸風(fēng)痔漏,惡瘡疥癬。 ⑧《醫(yī)林纂要》:瀉肺法風(fēng)濕,燥脾消寒食,治疸黃,殺蟲去蛔。 ⑨《中國藥植圖鑒》:祛痰利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①《海藥本草》:得訶子、豆蔻良。 ②《本草從新》:脾胃虛者,雖有積,勿概投。 ③《得配本草》:脾、肺燥熱者禁用。
【附方】 ①治脾胃有蟲,食即痛,面黃五色,疼痛無時(shí):蕪荑仁二兩,和面炒令黃色,為末,非時(shí),米飲調(diào)二錢匕。(《千金方》) ②治大人小兒蛔痛,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黃綠水涎沫,或吐蟲出,發(fā)有休止:蕪荑、雷丸各半兩,干漆(捶碎,炒煙盡)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溫水七分盞,調(diào)和服,不拘時(shí),甚者不過三服。小兒每服半錢。(《奇效良方》蕪荑散) ③治久患脾胃氣泄不止:蕪荑五兩,搗末,以飯丸。每日空心午飯前,各用陳米飲下三十丸,增至四十丸。(《續(xù)傳信方》) ④治久痢不瘥,有蟲,兼下部脫肛:蕪荑二兩(微炒),黃連一兩(去須,微炒),蚺蛇膽半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杏仁揚(yáng)下三十丸,日再服。(《圣惠方,蕪荑丸) ⑤治小兒蟲癇,胃寒蟲上,諸證危惡,與癇相似:白蕪荑、干漆(燒存性)等分。為末,米飲調(diào)服一字至一錢。(《醫(yī)準(zhǔn)》) ⑥治下血結(jié)陰:蕪荑一兩。搗碎,研令細(xì),用紙裹壓去油,再研為末,用雄豬膽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湯下,日五、六服。(《普濟(jì)方》蕪荑丸) ⑦治蟲牙作痛:蕪荑仁安蛀孔中及縫中。(《世醫(yī)得效方》) ⑧治諸積冷氣:蕪荑一兩(炒),大茴香,木香各五錢。共為末,紅曲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三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