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瓦松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Wǎ Sōnɡ
【別名】昨葉荷草(《唐本草》),屋上無根草(《經(jīng)驗良方》),向天草(《庚辛玉冊》),瓦花(《摘元方》),石蓮花、厝蓮(《福建民間草藥》),干滴落(《東北藥植志》),貓頭草、瓦塔(《河北藥材》),天蓬草(《中藥材手冊》),瓦霜、瓦蔥(《四川中藥志》),酸塔、塔松、兔子拐杖、干吊鱉、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遼寧經(jīng)濟(jì)植物志》),瓦寶塔、瓦蓮花、巖松、屋松、巖筍、瓦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瓦松或晚紅瓦松等的全草。夏、秋采收,將全株連根拔起,除去根及雜質(zhì),反復(fù)曬幾次至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①瓦松,又名:流蘇瓦松。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40厘米。莖略斜伸,全體粉綠色;咳~成緊密的蓮座狀,線形至倒披針形,長2~3厘米,綠色帶紫,或具白粉,邊緣有流蘇狀的軟骨片和1針狀尖刺。莖上葉線形至倒卵形,長尖;ü7种,側(cè)生于莖上,密被線形或為長倒披針形苞葉,花成頂生肥大穗狀的圓錐花序,幼嫩植株上則排列疏散,呈傘房狀圓錐花序;花萼與花瓣通常均為5片,罕為4片;萼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基部硝合生;花瓣淡紅色,膜質(zhì),長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雄蕊10,幾與花瓣等長;雌蕊為離生的5心皮組成,花柱與雄蕊等長。蓇葖果;ㄆ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屋頂、墻頭及石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②晚紅瓦松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20厘米。莖光滑無毛,全株被白粉及棕紅色腺點,基部尤多。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銳尖,微彎,有小尖頭突出,全緣或具微細(xì)的波狀齒;ㄐ蜷g葉狀苞片卵狀披針形或鐮刀形;花密集成窄長圓錐狀總狀花序;花淡紅色或白色;萼片5,披針形,長約為花瓣的一半;花瓣5,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相連;雄蕊10,5枚較長,伸出花冠外,另5枚較短,生于花冠內(nèi);心皮5,花柱與短雄蕊等長;ㄆ8~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屋頂或巖石上。分布于遼寧,扛蘇、浙江等地。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 干燥的全草,莖呈黃褐色或暗棕褐色,長12~20厘米,上有多數(shù)葉脫落后的疤痕,交互連接成棱形花紋。葉灰綠色或黃褐色,皺縮卷曲,多巳脫落,長12~15毫米,寬約3毫米,莖上部葉間帶有小花,呈紅褐色,小花柄長短不一。質(zhì)輕脆,易碎。氣微,味酸。以花穗帶紅色、老者為佳。 此外,同屬植物黃花瓦松的全草亦同供藥用,分布西藏、新疆、內(nèi)蒙古、吉林等地。
【化學(xué)成份】含大量草酸。
【性味】 酸苦,涼,有毒。 ①《唐本草》:味酸,性平,無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有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歸經(jīng)】《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消腫。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瘧疾,熱淋,痔瘡,濕疹,癰毒,疔瘡,湯火灼傷。 ①《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本草圖經(jīng)》:行女子經(jīng)絡(luò)。 ③《綱目》: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涂諸瘡不斂。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療火瘡,消腫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痔瘡腫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通便。 ⑦《河北藥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搗汁或入丸劑。外用:搗敷、煎水熏冼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注意】《泉州本草》:脾胃虛寒者忌用。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附方】 ①治吐血:瓦松,燉豬殺口內(nèi)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鼻衄:鮮瓦松二斤。洗凈,陰干,搗爛,用紗布絞取汁,加砂糖五錢拌勻,傾入瓷盤內(nèi),曬干成塊。每次服五分至一錢,每日二次,溫開水送服。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熱開水。(《全展選編·五官科》) ③治熱毒酒積,腸風(fēng)血痢:瓦松八兩(搗汁,和酒一半),白芍藥五錢,炮姜末五錢。煎減半,空心飲。(《唐本草》) ④治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瓦松二兩,麥芽一兩,垂柳嫩枝三錢。水煎服。 ⑤治瘧疾:鮮瓦花五錢,燒酒一兩,隔水燉汁,于早晨空腹時服。連服一至三劑。 ⑥治小兒驚風(fēng):瓦松五至六錢,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小便沙淋:瓦松煎濃湯,乘熱熏洗少腹。(《經(jīng)驗良方》) ⑧治火淋,白濁:瓦松熬水兌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⑨治痔瘡:㈠瓦松燉豬大腸頭服。(《四川中藥志》)㈡鮮瓦松,煎水熏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濕疹:瓦松(曬干),燒灰研末,合茶油調(diào)抹,止痛止癢。(《泉州本草》) ⑾治灸瘡,惡瘡久不斂:瓦松(陰干),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后摻之。(《濟(jì)生秘覽》) ⑿治瘡瘍疔癤:瓦松適量,加食鹽少許,共搗爛,遍敷患部,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唇裂生瘡:瓦花、生姜。入鹽少許搗涂。(《摘元方》) ⒁治湯火灼傷:瓦松、生柏葉。同搗敷。干者為末。(《醫(yī)方摘要》) ⒂治肺炎:鮮瓦松,每次四至八兩,用冷開水洗凈,擂爛絞汁,稍加熱內(nèi)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⒃治牙齦腫痛:瓦花、白礬等分。水煎漱之。(《摘元方》) ⒄治瘋狗咬傷:瓦松、雄黃。研貼。(《生生編》) ⒅治蜈蚣咬傷:鮮瓦松二兩,酸飯粒少許,合搗爛烘熱,貼患處。(《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松(曝干),燒作灰,淋取汁,熱暖,洗頭。(《圣惠方》) ⒇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后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經(jīng)破血。用鮮瓦楹五兩熬膏,當(dāng)歸須、干漆各一兩,燒煙盡,當(dāng)門子二錢,共研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倉,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送下。 (22)頭風(fēng)白屑。用瓦松曬干,澆灰淋汁熱洗 。六、七次后即見效。 (23)湯火傷。用瓦松、柏葉同搗爛,敷涂。 (24)惡瘡。用瓦松陰干,研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凈患處,然后以藥末涂搽。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