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枇杷核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經(jīng)逢原》。
【拼音名】Pí Pá Hé
【英文名】Loquat Seed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原形態(tài)】枇杷 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zhì);葉柄短或幾無(wú)柄,長(zhǎng)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鉆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側(cè)脈11-21對(duì),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銹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zhǎng)圓形或卵形,長(zhǎng)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wú)毛。果實(shí)球形或長(zhǎng)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zhì)。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栽種于村邊、平地或坡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種子呈圓形或偏圓形,直徑1-1.5cm,表面棕褐色,有光澤。種皮紙質(zhì),子葉2片,外表為淡綠色或類白色,內(nèi)面為白色,富油性。氣微香,味澀。
【化學(xué)成份】核中含4-亞甲基脯氨酸(4-methylene-DL-proline),二十六烷醇(ceryl alcohol),棕櫚酸二十六醇酯(ceryl palmitate)和苦杏仁甙(amygdalin),有機(jī)鹵化合物反式-4-羥甲基-D-脯氨酸(trans-4-hydroxymethyl-D-proline),種子油含脂肪酸由飽和C/12-20脂肪酸及C/14-20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不皂化物中含高級(jí)醛類、酮類及甾醇(sterol)。
【性味】苦;平;無(wú)毒
【歸經(jīng)】腎經(jīng)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疏肝行氣;利水消腫。主咳嗽痰多;疝氣;水腫;瘰疬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拾遺》:治肝有余諸癥,氣實(shí)者可用。 2.《本草再新》:治疝氣,消水腫,利關(guān)節(jié),治瘰疬。 3.《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鎮(zhèn)咳祛痰。 4.《四川中藥志》:疏肝理氣。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