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火油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名】Huǒ Yóu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Lanceolate Blumea
【別名】走馬風(fē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千頭艾納香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lanceolaria (Roxb.) Druce.[Conyza lanceolaria Roxb.; C. chinensis Lour.; Blumea spectabilis DC.] 采收和儲藏:春、夏采葉,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千頭艾納香 高大草本或亞澧木,高1-3m。莖分枝,有棱條,幼枝和花序軸的毛較密,節(jié)間長0.6-2cm,在上部達(dá)5cm,或更長。下部和中部的葉有長2-3cm的柄;葉片倒披針形,狹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5-30cm,寬5-8cm,先端短漸尖,基部漸狹下延,或有時有短的耳狀附屬物,國緣有細(xì)或粗齒,上面有泡狀突起,下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側(cè)脈13-20對,網(wǎng)脈明顯;上部葉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5cm,寬1-2.5cm,基部漸狹下延成翅狀。頭狀花序多數(shù),常3-4個簇生,排成頂生、塔形的大圓錐藥序;總苞圓柱形或近鐘形;總苞片5-6層,綠色或紫紅色,彎曲,外層卵狀披針形,背面被短柔毛,中層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內(nèi)層線形,被疏毛;花托蜂窩狀,被白色密柔毛;花黃色;雌花多數(shù),花冠檐部3齒裂;兩性花少數(shù),花冠檐部5淺裂,裂片被疏毛。瘦果圓柱形,有5條棱,被毛黃白色至黃褐色,糙毛狀;ㄆ1-4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20-1500m的山坡、林緣、路旁草地或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臺灣、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干燥皺縮。葉片黑色,的革質(zhì),倒披針形、狹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5-30cm,寬5-8cm,基部漸狹,下延,或有時有短的耳狀附屬物,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細(xì)或粗齒,下面有泡狀突起,無毛,下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側(cè)脈在下面凸起,網(wǎng)脈明顯。氣微,味微苦。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活血;通絡(luò)止痛。主頭頭風(fēng)痛;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辛、平。有祛風(fēng)濕、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風(fēng)濕骨痛、產(chǎn)后關(guān)節(jié)痛、頭痛、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