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鲴魚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黃鲴魚,生江湖中,小魚也。狀似白魚,而頭尾不昂,扁身細(xì)鱗,白色,闊不逾寸,長不近尺?勺鼢嚾{,煎炙甚美。魚腸肥曰鲴,此魚腸腹多脂,漁人煉取黃油燃燈,甚魚魚鯹也。南人訛為黃姑,北人訛為黃骨魚。
【拼音名】Huánɡ Gù Yú
【別名】黃骨魚、黃姑子、黃尾刁、黃片、黃尾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黃尾鲴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tài)】黃尾鲴,體長側(cè)扁,腹部圓,在肛門前有一短而不明顯的腹棱,個(gè)體較銀鲴厚。頭尖,吻鈍,口下位,橫裂,下頜有較發(fā)達(dá)的角質(zhì)緣。鰓耙47-51。下咽具3行,長而側(cè)扁,側(cè)線鱗62(10-12)/(5-6-V)68。背鰭3,7。最后一根不分支鰭條為光滑的硬刺。臀鰭3,9-11。背部黑灰色,腹部及體側(cè)下半部銀白色,鰓蓋后緣有一淺黃色斑條。尾鰭分叉,呈顯著的黃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江河中常見的一種小型魚類。棲息于江河、湖泊等寬闊的水域中下層,為雜食性魚類。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甘肅、山西、河北、福建、山東,海南亦有。
【性味】味甘;性濕
【歸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溫中止瀉。主胃寒泄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100-200g。
【注意】不宜多服。
【各家論述】《綱目》:白煮汁飲,止胃寒泄瀉。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