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龜膠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拼音名】Hǎi Guī Jiāo
【英文名】Chelonia Glue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龜科動物海龜或蠵龜?shù)鹊谋、腹甲制成的加工品?br>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helonia mydas (Linnaeus)2.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ala
【原形態(tài)】 1.海龜,體長100-130cm。一般頭寬約15cm,頭部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1對,眶后鱗4對。吻短,頜不鉤曲。背部角板呈平鋪狀排列,頸角板1塊短寬。椎角板5塊呈不規(guī)則六角形;兩側(cè)突出與肋角板交叉排列。肋角板每側(cè)4塊;中間兩塊較大。緣角板每側(cè)11塊。臀角板較相鄰的緣角板略大。背甲的棱不明顯,后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cè)甲橋處有下緣角板4塊,腹面前端具1塊較小的呈倒三角形的間喉角板,沿中線左右兩側(cè)成為對排列著喉角板、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及肛角板。四技呈鰭足狀,被有大鱗,前肢明顯長于后肢,內(nèi)側(cè)各具1爪,幼體有時2爪。雄性的爪大,呈彎鉤狀。尾短;雄性尾較長。背部暗綠色、橄欖色或褐色,角板雜有黃白色放射斑紋。腹部黃色。 2.蠵龜,體長1100-200cm。頭較大,寬約25cm。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2對,幼體背部具3條強棱,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對手或稱角質(zhì)盾片,呈平鋪狀排列,頸角板1塊短寬,椎角板6塊;第6塊最大。肋角板每側(cè)5或6塊,第1塊最小;第3、4塊最大。緣角板每側(cè)11塊。臀角板1對較緣角板大。背甲后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cè)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外層的角板沿中線兩側(cè)成對排列著較小的喉角板、肱角板、胸角板依次漸寬;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后肢小,內(nèi)側(cè)各有2爪,長成后或具1爪。尾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guī)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海洋,以大葉藻、頭足類、甲殼類及魚類等為食。每年4-10月為繁殖季節(jié),交尾后,雌龜于晚間至沙灘上挖坑產(chǎn)卵,每次產(chǎn)卵100-150枚,也可達200枚,卵白色圓球形,卵殼革質(zhì),柔韌,徑40-45mm;孵化期50-70天。一年可產(chǎn)卵數(shù)次。 2.棲息于溫、熱帶海洋中以魚蝦、蟹及軟體動物等為食。7-8月為繁殖季節(jié),生殖時到沿海沙灘,于晚間產(chǎn)卵在沙坑內(nèi),每穴內(nèi)產(chǎn)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徑約40mm,1年可產(chǎn)卵2-3次,卵經(jīng)45-60d自然卵化,稚龜即能破殼而出,爬向大海。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和南海。 2.我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和南海。
【化學(xué)成份】 海龜背、腹甲所制成的龜膠主要成分為蛋白質(zhì),有15種氨基酸,如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其中脯氨酸的含量最高。此外,還含鉀、鈉、鈣、鎂、磷等金屬元素。 棱皮龜?shù)谋、腹甲含大量骨膠原(collagen),由多種氨基酸組成,尚含大量鈣及磷。
【炮制】海龜膠,為海龜板煎熬濃縮后制成的膠質(zhì)塊。
【性味】甘;咸;寒
【歸經(jīng)】肝;脾;心;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滋陰潛陽;養(yǎng)血止血。主久病體虛;形瘦乏力;盜汗自汗吐血;衄血;崩漏;白細胞減少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5-10g。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功效同海龜板與掌,一般可作滋補品。也有用于胃病與癌腫者。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