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葉子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中國(guó)種子植物科屬辭典》。
【拼音名】Dà Yè Zi
【英文名】Common Astilboides
【別名】山荷葉、佛爺傘。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葉子的根莖和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stilboides tabularis(Hemsl.)Engl.[Saxifraga tabularis Hemsl.;Rodgersia tabularis Kom.]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大葉子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粗壯,暗褐色,長(zhǎng)達(dá)35cm,節(jié)上生不定根。莖不分枝,下部流生短硬腺毛;~單一,盾狀著生;葉柄長(zhǎng)30-60cm,基部擴(kuò)大成鞘狀,抱莖,被刺狀硬腺毛;葉片近圓形或卵圓形,直徑18-60(-100)cm,掌狀淺裂,寬卵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常再淺裂,邊緣具不規(guī)則重鋸齒,兩面被短硬毛;莖生葉較小,掌狀3-5淺裂,基部楔形或截形。圓錐花序頂生,長(zhǎng)15-20cm;花小,白色或微帶紫色;萼片4-5,卵形,先端鈍或微凹,背面疏生近無(wú)柄之腺毛,5脈與先端匯合;花瓣4-5;雄蕊8;心皮2,下部合生,子房半下位。蒴果。種子狹卵形,具翅;ㄆ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林山坡林下山谷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遼寧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呈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狀,直徑2-3cm。表面黑褐色,節(jié)上有多數(shù)根痕或殘存細(xì)根和芽;上面莖基疏生短硬腺毛。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顯粉性。氣微,味淡。 全草皺縮,淺棕褐色。莖圓柱形,直徑0.5-2cm,不分枝,中空,下部疏生硬腺毛;易折斷。葉片多皺縮破碎,基生葉1片,盾狀著生,完整葉片近圓形,直徑18-60cm,掌狀淺裂,邊緣具齒狀缺刻和不規(guī)則重鋸齒,葉柄具刺狀硬腺毛;莖生葉較小。圓錐花序,花小,白色或微帶紫色。氣做,味苦。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無(wú)色飛燕草素(leucodephninidin),無(wú)色矢車菊素(leucocyanidin),槲皮素(quercetin)程并沒(méi)食子酸(ellagic acid)。
【性味】苦;澀;平
【歸經(jīng)】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澀腸止瀉。主泄瀉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5-3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和全草:有收澀、固腸、止瀉的功能。用于腹瀉。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