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癸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Dīnɡ Guǐ Cǎo
【別名】人字草、苦地枕、鋪地錦(《嶺南采藥錄》),烏蠅翼草(《中國(guó)主要植物圖說(shuō)·豆科》),丁貴草(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鋪地草、金線吊蝦蟆(《廣西中草藥》),二葉人字草,蒼蠅翼、沙甘里(《廣東中草藥》),一條根(《福建中草藥》),烏龍草、紅骨丁地青(《實(shí)用中草藥》)。
【來(lái)源】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成一年生矮小,禿凈草本。有時(shí)有一較粗的根狀莖。莖纖細(xì),分枝,披散或直立,高15~40厘米。復(fù)葉,互生;小葉2枚,生于葉柄頂端,披針形,長(zhǎng)8~15毫米,有時(shí)可達(dá)2厘米,先端短尖;托葉卵狀拉針形,基部著生處延生而成一距,有明顯的脈數(shù)條?偁罨ㄐ蜷L(zhǎng)2~6厘米,纖弱,有小花2~10朵,花黃色,為1對(duì)卵形的苞片所包藏,此苞片長(zhǎng)約6毫米,基部著生處下延成一距;萼5裂,形小而薄,上面2裂片合生,側(cè)面2片小,最下1片狹;花冠極突出,旗瓣圓形,翼瓣倒卵形或矩圓形,龍骨瓣內(nèi)彎,短尖;雄蕊1束,花藥2型;子房上位,無(wú)柄,有胚珠數(shù)顆,花柱線形。莢果由2-6個(gè)莢節(jié)所成,莢節(jié)圓形,通常有小刺;ㄆ4月。
【生境分布】生長(zhǎng)于山野地上。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性味】 甘,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溫。 ②《本草求原》:甘,平。 ③《廣東中藥》Ⅱ:平淡,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去瘀。治感冒,高熱抽搐,腹瀉,黃疸,痢疾,小兒疳積,喉痛,目赤,疔瘡腫毒,乳腺炎。 ①《嶺南采藥錄》:生肌,合諸瘡口。 ②《南寧市藥物志》:清涼解毒。治小兒疳積,眼痛,喉痛,泄瀉,瘡瘍,蛇傷,疔毒。 ③《野生藥植圖說(shuō)》:治癍痧癥。 ④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表,去瘀消腫。治感冒,眼結(jié)膜炎,肝炎,胃腸炎,痢疾,小兒疳積,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⑤《實(shí)用中草藥》:解暑利尿。治水瀉,瘧疾。 ⑥《廣東中草藥》:清肝熱,消痰火,涼血去瘀。治腸癰,小兒高熱抽筋,眼鏡蛇咬傷。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0.3~1兩(鮮者2~3兩);或搗汁飲。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附方】 ①治黃疸(陽(yáng)黃):丁癸草(干)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 ②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凈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白。乎r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diào)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喉頭炎:丁癸草,調(diào)酸醋揉爛,放于口內(nèi)含服。(《嶺南草藥志》) ⑥治大瘡,散癰疽:丁癸草葉連莖,搗爛敷。(《嶺南采藥錄》) ⑦治馬嘴疔(生于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采藥錄》) ⑧治痔瘡:丁癸草四兩,銀花四兩,苦楝皮四兩。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內(nèi),乘熱坐于盆上熏肛門,待水稍涼后,即坐于藥水內(nèi)浸洗,約浸半小時(shí)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嶺南草藥志)) ⑨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干品1~2兩,鯪魚1條(約2兩重),水煎頓服或2次分服。治療18例,均有效。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