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鱉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毒V目》:鱉性畏蔥及;遥彩橱M者,宜取沙河小鱉,斬頭去血,以;覝笫欤ス、甲,換水再煮,入蔥、醬作羹食乃良。
【拼音名】Biē Ròu
【英文名】Soft-shelled Turtle as food, fresh-water turtle as food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或山瑞鱉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 2.Trionyx steindachneri Siebenrock 采收和儲藏:捕捉殺死后,取其肉,鮮用或冷藏。
【原形態(tài)】 1.中華鱉,體呈橢圓形或近卵圓形,成體全長約30-40cm。頭尖,吻長,形成吻突呈短管狀;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頜緣覆有角質硬鞘,無齒,眼;瞳孔圓表,鼓膜不明顯,頸部可長達70mm以上,頸基部無顆粒狀疣,頭、頸可完全縮入甲內。背腹甲均無角質板而被有革質軟皮,邊緣具柔軟的較厚的結締組織,谷稱裙邊。背面皮膚有突起小疣,成縱行棱起,背部中央稍凸起,椎板8對,肋板8對,無臀板,邊緣無緣板相連。背部骨片沒有完全骨質化,肋骨與肋板愈合,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側。四肢較扁平,前肢5指;內側三指有外露的爪;外側二指的爪全被皮膚包裹而不外露,后肢趾爪生長情況亦同,指、趾間具蹼而發(fā)達。雄性體較扁而尾較長,末端露出于裙邊;雌性尾粗短,不露出裙邊。泄殖肛孔縱裂。頭頸部上面橄欖綠色,下面黃色,下頜至喉部有黃色斑紋,兩眼前后有黑紋,眼后頭頂部有10余個黑點。體背橄欖綠色或黑棕色,具黑斑,腹部肉黃色,兩側裙邊處有綠色大斑紋,近尾部有兩團豌豆大的綠色斑紋。前肢上面橄欖綠色;下面淡黃色,后肢上面色較淺。尾部正中為橄欖綠色,余皆為淡黃色。 2.山瑞鱉,體近圓形,當體重9kg時,長、寬達36cm×21cm,體重大者可達20kg。體背隆起,皮膚粗糙,體背、邊緣、頸基部、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質喜釘狀突起;體后部的鼓釘更大而密。邊緣內質裙邊甚為肥厚。四肢粗壯,側扁。尾短,略呈扁圓錐形,基部寬,末端尖。體灰黑色、墨綠色、紫黑色或黑青蓮色。頭、四肢烏黑色或墨綠色。腹面烏黑色帶紫,具深色斑塊。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湖泊、河流、池塘及水庫等水域。 2.生活在山區(qū)的河流、溪、潭中。 資源分布:1.除新疆、寧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見報道外,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大小不等的塊狀,呈肉紅色。質地柔軟,有腥味。
【化學成份】食部100g含水分80g,蛋白質16.5g,脂肪1.Og,碳水化物1.6g,灰分0.9g;鈣107mg,磷135mg,鐵1.4mg,硫胺素0.62mg,核黃素0.37mg,尼克酸3.7mg。又每100克含維生素A13國際單位。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本品鮮肉10g,切碎搗爛,加水適量,加熱煮沸20min,放冷,濾過。取濾液1ml,加茚三酮試液3滴,搖勻,加熱煮沸3min,即顯藍紫色,放冷顏色加深。 (2)薄層角譜,取本品鮮肉10g,切碎搗爛,加85%乙醇40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50%乙醇2ml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氨基乙磺酸對照品,加50%乙醇溶解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CMC薄層板上,以正丙醇-水(15:5)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烘5min。供試呂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微紫紅色斑點。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清退虛熱。主虛勞贏瘦;骨蒸癆熱;久瘧;久。槐缆;帶下;癥 瘕;瘰疬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250-500g;或入丸劑。
【注意】脾胃陽虛及孕婦慎服。
【附方】①治骨蒸勞嗽:團魚二個,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上藥與魚同煮熟,取魚連汁食之。將藥焙干為末,用骨更煮汁一盞,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黃芪六一場,空心送下。病既安,仍服黃茂六一場調理。(《婦人良方》切魚丸)②治心腹堅:蠶矢一石,桑柴燒灰,以水淋之五度,取生鱉長一尺者,納中煮之爛熟,去骨,細擘,銼,更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三。(《補缺肘后方》)③治寒濕腳氣,疼不可忍:團魚二個,水二斗,煮一斗,去魚職汁,加蒼耳、蒼術、尋風藤各半斤,煎至七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溫浸洗。(《乾坤生意》)④治久瘧不愈:團魚一個,去肝、腸,用豬油燉,入鹽少許服。(《貴州中醫(yī)驗方》)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傷中益氣,補不足。 2.《千金·食治》:療腳氣。 3. 盂詵:主婦人漏下贏瘦。 4.《本草拾遺》:主熱氣濕痹,腹中激熱。五味煮食之,當微泄。 5.《日華子本草》:益氣調中,婦人帶久,治血瘕腰痛。 6.《本草圖經》:補虛,去血熱。 7.《日用本草》: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 8.《綱目》:作食,治久。蛔魍璺,治虛勞,痃癖,腳氣。 9.《本草備要》:涼血補陰,亦治瘧、痢。 10.《隨息居飲食譜》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主脫肛,崩帶,瘰疬,癥瘕。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