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刺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Bái Cì Huā
【別名】白花刺(《貴州草藥》),苦刺花(《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
【原形態(tài)】矮小灌木,高1.2米左右。樹皮灰褐色,多疣狀突起;枝條棕色,近于無毛,具銳刺。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11~21枚,長倒卵形,長7~12毫米,寬4~7毫米,先端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疏生平伏的白毛?偁罨ㄐ蛑诶现;花疏生而下彎,約6~12朵,白色或藍(lán)白色,有短花梗;萼小,杯形,5淺齒,紫藍(lán)色;花冠長1.5厘米,旗瓣倒卵狀至匙形,龍骨瓣基部有鈍耳。莢果長3~6厘米,粗約5毫米,串珠狀,有長嘴,密生白色平伏長柔毛,節(jié)3~5個。種子橢圓形。花期3~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 ①《貴州草藥》:性平,味苦。 ②《文山中草藥》: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①《貴州草藥》:清熱,涼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②《文山中草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治便血:白花刺根、苦參各三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備注】本植物的葉(白刺花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
|
|
|
|
|
|